新生儿贫血指生后新生儿外周血中相关指标低于正常,分失血性、溶血性、红细胞生成减少性等类型,病因各异,临床表现有一般及各系统表现,诊断靠血常规等检查,治疗分一般及针对病因,预后与多因素有关,可通过孕期合理饮食等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新生儿贫血是指生后新生儿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根据病因可分为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等类型。失血性贫血可能因胎儿-母体出血、胎-胎输血等引起;溶血性贫血与新生儿红细胞自身缺陷、母婴血型不合等有关;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则可能与母亲孕期缺铁等导致胎儿铁储备不足等因素相关。
二、病因详述
1.失血性贫血
胎儿-母体出血:这是新生儿失血性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情况,可导致胎儿大量失血进入母体循环,从而使新生儿外周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减少。这种情况在有胎盘异常病史的新生儿中发生风险较高。
胎-胎输血:双胎或多胎妊娠中,可发生一个胎儿向另一个胎儿输血的情况,受血胎儿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而供血胎儿则会出现贫血,这种情况与双胎之间的血管吻合有关,在单绒毛膜双胎中更易发生。
2.溶血性贫血
母婴血型不合: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以ABO血型不合为例,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时,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红细胞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Rh血型不合时,若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初次妊娠时一般影响不大,但再次妊娠时,母亲体内的Rh抗体可快速增多并通过胎盘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严重溶血性贫血,这种情况在有Rh血型不合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需要密切关注。
新生儿红细胞自身缺陷: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由于红细胞酶的缺陷,红细胞容易在一些诱因(如感染、使用某些氧化性药物等)作用下发生溶血,这种情况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新生儿需警惕。
3.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铁储备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取铁是在妊娠晚期,一般妊娠最后3个月铁的转运量最大,若母亲孕期缺铁,会导致胎儿铁储备不足,出生后易发生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这种情况在母亲孕期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或有缺铁性贫血病史的新生儿中较为常见。
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母亲孕期饮食中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可导致胎儿体内维生素B或叶酸储备不足,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从而引起贫血,这种情况在母亲有营养不良或偏食等情况的新生儿中可能出现。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轻度贫血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面色稍苍白;中重度贫血时,新生儿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尤以口唇、甲床等部位明显,还可能有精神萎靡、拒奶等表现。
2.各系统表现
心血管系统:贫血时,为了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心脏会加快搏动,心率增快,严重时可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
呼吸系统:新生儿可能出现呼吸急促的表现,这是机体为了代偿缺氧而出现的呼吸频率增快。
神经系统:轻度贫血可能对神经系统影响不明显,中重度贫血时可能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情况,这是因为脑组织缺氧所致。
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通过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程度。一般新生儿血红蛋白值低于145g/L可诊断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值进一步分为轻度(120-144g/L)、中度(90-119g/L)、重度(60-89g/L)、极重度(<60g/L)贫血。
2.病因学检查
血型及抗体检查:对于怀疑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需进行母婴血型鉴定以及相关抗体检测,如ABO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抗A或抗B抗体,Rh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抗Rh抗体等。
红细胞酶及相关代谢产物检查:对于怀疑红细胞自身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进行红细胞酶活性测定等检查,如G-6-PD缺乏症可通过检测G-6-PD活性来确诊。
铁代谢相关检查:对于考虑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中铁储备不足的情况,可检测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指标,了解体内铁的储备情况。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对于轻度贫血的新生儿,需加强护理,注意保暖,合理喂养,保证营养供应,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
2.针对病因治疗
失血性贫血:如果是胎儿-母体出血导致的贫血,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治疗来补充红细胞等;对于胎-胎输血引起的贫血,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通过超声监测等评估胎儿情况后考虑合适的干预措施。
溶血性贫血: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轻度溶血可密切观察,中重度溶血可能需要光照治疗、换血治疗等。光照治疗是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溶血引起的胆红素脑病等风险;换血治疗则是通过更换患儿血液,去除抗体和已致敏的红细胞,纠正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等。对于红细胞自身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主要是避免诱因,如预防感染、避免使用氧化性药物等,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等支持治疗。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对于铁储备不足引起的贫血,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但需注意新生儿的耐受性等;对于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可补充维生素B或叶酸等。
六、预后及预防
1.预后:新生儿贫血的预后与贫血的原因、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合理治疗,大多数新生儿贫血可以得到改善,预后较好;但如果是严重的溶血性贫血或未及时治疗的贫血,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胆红素脑病、心力衰竭等,影响新生儿的预后,甚至危及生命。
2.预防
孕妇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要摄入足够的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素,以保证胎儿的铁储备等正常。
对于双胎或多胎妊娠,要加强孕期监测,及时发现胎-胎输血等情况并进行相应处理。
新生儿出生后要注意护理,合理喂养,预防感染等,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母婴血型不合等情况的新生儿,要加强随访和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贫血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