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低通常是贫血,贫血按病因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性、破坏过多性、失血性贫血,按红细胞形态分为大细胞性、正细胞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一般及不同系统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及一般治疗,要通过详细检查明确类型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不同人群表现处理有别。
一、血红蛋白低通常是贫血
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内运输氧的特殊蛋白质,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为170~200g/L等。当血红蛋白值低于上述正常范围下限,一般可认为存在贫血情况。例如,成年女性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g/L,就符合贫血的血红蛋白判定标准。
二、贫血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按病因分类
1.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其发病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有关,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血红蛋白低。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人若接触某些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老年人则可能因机体衰老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减退而发病。
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受损等可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引起贫血。例如骨髓纤维化患者,骨髓内纤维组织增生,正常造血组织被替代,导致血红蛋白生成减少。
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常见的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儿童若挑食、生长发育快易出现铁摄入不足;女性月经过多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而引发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则是因缺乏维生素B或叶酸,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发育成熟障碍,出现血红蛋白低,长期素食者易缺乏维生素B,妊娠期女性若叶酸摄入不足易患巨幼细胞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形态异常,易在脾脏被破坏,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儿童期即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倾向。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人相对多见,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病情发作。
3.失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等,短时间内丢失大量血液,导致血红蛋白迅速降低,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外伤多见于中青年,消化道大出血可见于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慢性失血性贫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月经过多等,长期慢性失血使铁丢失过多,逐渐引起贫血,中老年女性月经过多较常见,胃肠道疾病患者长期慢性失血也可导致。
(二)按红细胞形态分类
1.大细胞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100fl,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由于维生素B或叶酸缺乏,影响红细胞核的发育,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血红蛋白合成相对不足。
2.正细胞性贫血:MCV80~100fl,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正常;急性失血性贫血是短时间内失血后骨髓迅速代偿,早期红细胞形态可无明显异常。
3.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g/L,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由于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体积变小且着色浅。
三、贫血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一)一般表现
贫血患者常出现乏力、易疲倦,这是因为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组织器官供氧不足所致。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若长期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老年人贫血可能加重心脑血管负担,因为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供血,会增加心脏负担,长期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等。
(二)不同系统表现
1.神经系统: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成年人较常见,儿童可能表现为精神不集中、学习能力下降。
2.呼吸系统:活动后气短,严重贫血时安静状态下也可出现呼吸困难,这是由于机体缺氧,呼吸中枢兴奋,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3.心血管系统:心悸、心率加快,长期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等,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减退,贫血对其心血管系统影响更明显。
四、贫血的诊断与检查
(一)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饮食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例如女性患者要询问月经情况,儿童要询问喂养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贫血的可能原因。
(二)体格检查
观察患者面色、结膜、甲床等部位是否苍白,检查肝脾淋巴结是否肿大等,肝脾淋巴结肿大可能提示溶血性贫血或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除了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外,还可了解红细胞计数、MCV、MCHC等指标,有助于贫血的分类诊断。
2.铁代谢检查: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铁蛋白降低等。
3.维生素B和叶酸测定:巨幼细胞贫血时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
4.溶血相关检查:如胆红素、乳酸脱氢酶、Coombs试验等,有助于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5.骨髓穿刺检查:对于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穿刺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重要依据,可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等情况。
五、贫血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是纠正贫血的关键,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同时要治疗导致铁丢失的原发病;巨幼细胞贫血补充维生素B或叶酸;溶血性贫血则要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失血性贫血要积极止血并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等。
(二)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对于严重贫血患者要减少活动量,必要时卧床休息。加强营养,保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铁、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总之,血红蛋白低通常提示贫血,但需要进一步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贫血的具体类型和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贫血的表现和处理可能有所不同,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