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常见综合征,血红蛋白浓度在60-90g/L之间。其常见病因有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营养性因素和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失血性贫血)。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疲劳乏力)和系统表现(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异常)。诊断需通过血常规等初步检查,再进一步通过铁代谢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注意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治疗和护理。
一、中度贫血的定义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根据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不同,贫血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浓度在60~90g/L之间的贫血状态。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约为110~150g/L,儿童的血红蛋白浓度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浓度正常范围约为110~140g/L,6~14岁儿童约为120~150g/L等,当低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下限且在60~90g/L时即为中度贫血。
二、中度贫血的常见病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
营养性因素:如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在儿童中,若饮食中铁摄入不足,尤其是婴幼儿长期单纯母乳喂养且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在育龄女性中,月经过多也可能导致铁丢失过多而引发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常见于长期素食者、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者(如患有恶性贫血、克罗恩病等疾病的患者),叶酸或维生素B摄入不足或吸收利用障碍会影响DNA合成,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低下,红细胞生成减少。此外,白血病等恶性血液肿瘤会抑制骨髓正常造血,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衰竭,会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引发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
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容易被破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感染、药物等也可能诱发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例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可能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红细胞破坏。
3.红细胞丢失过多
失血性贫血: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如胃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女性月经过多等,可在短时间内丢失大量红细胞,导致中度贫血。慢性失血,如长期的消化道隐性出血(如胃肠道肿瘤慢性出血)、痔疮慢性出血等,也会逐渐导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引发贫血。
三、中度贫血的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苍白:这是贫血较常见的表现,由于贫血时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导致皮肤、黏膜供氧不足,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甲床苍白、眼睑结膜苍白等。在儿童中,还可能表现为口唇、口腔黏膜苍白等。
疲劳、乏力:患者常感到疲倦、无力,活动耐力下降,稍微活动后就容易出现气喘、心悸等症状。这是因为机体缺氧,各组织器官功能受到影响,代谢功能降低所致。例如中度贫血患者可能在日常行走、爬楼梯等活动中就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到劳累。
2.系统表现
心血管系统:心脏为了代偿缺氧状态,会加快心率、增强心脏收缩力来提高心输出量。长期中度贫血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悸、气短,严重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在儿童中,长期中度贫血可能影响心脏发育和功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神经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是由于脑部缺氧,神经功能受到影响。例如儿童中度贫血时可能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精神萎靡等。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缺氧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四、中度贫血的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重要初步检查,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来判断是否存在贫血以及贫血的大致程度。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是诊断贫血及其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如前面所述,中度贫血时血红蛋白浓度在60~90g/L之间。同时还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如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巨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呈大细胞性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
2.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
铁代谢相关检查:对于怀疑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进行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等检查。血清铁蛋白降低是缺铁的早期指标,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提示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测定:怀疑巨幼细胞贫血时,需要检测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水平,若两者水平降低则支持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
骨髓穿刺检查:当贫血病因不明确时,骨髓穿刺检查有助于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情况、细胞形态等,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穿刺可见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等表现。
溶血相关检查:对于考虑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需要进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情况以及溶血的类型。
五、中度贫血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
1.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这是治疗中度贫血的关键。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需要补充铁剂,同时查找并去除导致铁丢失过多或摄入不足的原因;巨幼细胞贫血患者需要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需要根据具体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对于失血性贫血患者,需要积极止血并补充丢失的血液成分等。
2.注意事项
特殊人群
儿童:儿童中度贫血需要特别关注,因为贫血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若需要药物治疗),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和贫血纠正情况。例如补充铁剂时,要注意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选择合适的剂型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保证儿童饮食中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以促进贫血的纠正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孕妇:孕妇中度贫血会影响自身健康和胎儿的生长发育。孕妇需要增加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铁、蛋白质等的食物,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如补充铁剂等,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和胎儿的发育情况,确保母婴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中度贫血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要注意药物治疗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肝肾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以利于贫血的纠正和身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