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失眠可通过非药物方法、饮食调整、运动干预来实现。非药物方法包括调整睡眠环境(控制光线、温度、噪音)、养成睡眠习惯(固定作息、避免睡前刺激)、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失眠相关方法(睡眠限制、刺激控制);饮食调整要选择富含色氨酸、B族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咖啡因摄入和晚餐过饱;运动干预需在下午或傍晚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每周3-5次,避免睡前剧烈运动,运动强度和方式要根据年龄等调整。
一、改善失眠的非药物方法
(一)睡眠环境调整
1.光线控制: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有助于促进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卧室应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夜间灯光照射。对于有夜间需要起夜情况的人群,可选择带有夜灯功能且光线柔和不刺眼的灯具,如色温在2700K-3000K的暖光夜灯,能在满足基本照明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睡眠的干扰。
2.温度调节: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研究表明,在此温度范围内人体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婴幼儿由于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可适当增加保暖措施,但也要注意避免过热;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可根据自身感觉适时调整室内温度,如使用可调节温度的床垫或电热毯(注意安全使用)来维持舒适温度。
3.噪音控制:选择隔音效果好的窗户和窗帘来降低外界噪音。可以使用白噪音机播放柔和的白噪音,如海浪声、雨声等,帮助掩盖外界干扰声音,营造有利于睡眠的安静氛围。对于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的人群,可在窗户安装双层隔音玻璃来有效减少交通噪音影响。
(二)睡眠习惯养成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应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这有助于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对于儿童来说,固定的作息时间有利于其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发育,学龄前儿童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保证11-13小时,学龄儿童保证9-11小时,应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成年人一般建议每天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通过固定作息养成规律的睡眠节奏。
2.避免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内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可以选择在睡前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泡温水澡(水温37℃-40℃较为适宜),水温过高可能会使神经兴奋,过低则达不到放松效果;或者进行深呼吸训练,每天进行几次深呼吸,每次深呼吸持续5-10秒,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三)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相关方法
1.睡眠限制疗法:根据个人的睡眠情况,缩短在床上awake(清醒)的时间,逐步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先评估自己平均每晚实际睡眠时长,然后将在床上的时间限制在实际睡眠时长加上15-30分钟,随着睡眠状况改善,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这种方法对于长期失眠人群有一定效果,但需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特殊情况的人群,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失眠患者,需谨慎调整睡眠限制时间,避免因睡眠时间骤变引发身体不适。
2.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在有困意时才上床睡觉,在床上只进行睡眠相关活动,如躺下超过20分钟仍未入睡,应离开卧室,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待有困意时再回到卧室。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夜间可能更容易醒来,可在醒来后先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操作,如缓慢深呼吸,然后再尝试重新入睡,遵循刺激控制疗法原则来改善睡眠质量。
二、改善失眠的饮食调整
(一)食物选择
1.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前体物质。常见的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牛奶,一杯200ml左右的温牛奶中含有一定量色氨酸,睡前饮用有助于促进睡眠;还有香蕉,香蕉中除了色氨酸外,还含有镁元素,镁元素具有放松肌肉的作用,能辅助睡眠。对于儿童,可在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但要注意避免过量导致夜间尿频影响睡眠;对于糖尿病患者,选择香蕉时要注意控制摄入量,因为香蕉含糖量相对较高,可选择在两餐之间少量食用。
2.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对睡眠有调节作用。全麦面包富含B族维生素,一片中等大小的全麦面包约含有一定量的B族维生素,可作为早餐或加餐食用;燕麦也是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煮成燕麦粥在睡前1-2小时食用,有助于补充B族维生素,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对于素食者,由于其饮食中B族维生素的摄入可能相对有限,可适当增加全麦面包和燕麦的摄入来保证B族维生素的充足供应;对于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食用燕麦时要注意选择易消化的煮制方式,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二)避免的饮食因素
1.咖啡因摄入:咖啡、茶、可乐等饮品中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干扰睡眠。一般建议在下午4点以后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对于敏感人群,即使少量摄入也可能影响睡眠,如一些对咖啡因代谢较慢的老年人,应更加严格控制下午及晚上的咖啡因摄入;对于孕妇,咖啡因的摄入需要格外谨慎,应尽量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因为过量咖啡因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晚餐过饱:晚餐过饱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引起消化不良,从而影响睡眠。建议晚餐适量进食,遵循“七分饱”原则,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于肥胖人群,控制晚餐食量尤为重要,因为肥胖本身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问题相关,通过控制晚餐量有助于改善睡眠及整体健康状况;对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晚餐的量和种类,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等。
三、改善失眠的运动干预
(一)运动时间选择
1.下午或傍晚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睡眠,但要注意运动时间。一般建议在下午3点至傍晚6点之间进行运动,例如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对于上班族,可利用午休后的时间进行简短的运动,如在办公室附近快走15分钟。儿童可在放学后进行适量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有助于晚上更好地入睡,但要注意避免在睡前1-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会使神经兴奋,影响睡眠。
2.避免睡前剧烈运动:睡前1-2小时内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如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心率加快、体温升高等,会干扰睡眠的启动和维持。对于老年人,睡前更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剧烈运动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等方面的风险,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慢走等,在睡前1-2小时前完成。
(二)运动强度与方式
1.中等强度运动:中等强度运动是指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常见的中等强度运动有快走(速度约4-6公里/小时)、游泳、骑自行车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强度应适当调整。年轻人可以选择较快速度的快走或慢跑;老年人可选择较慢速度的快走或水中慢跑,水中慢跑能减少对关节的冲击,同时达到中等强度运动效果。运动方式的选择要考虑个人身体状况,如有关节疾病的人群,应避免对关节冲击大的运动,选择游泳等对关节压力小的运动方式。
2.运动频率:每周进行3-5次运动较为适宜。坚持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频率和强度。对于刚开始运动的人群,可从每周3次运动开始,每次运动时间逐渐增加到30分钟左右,然后根据身体适应情况逐步增加到每周5次。儿童每周应保证至少3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30分钟以上,运动方式可多样化,如跳绳、篮球等,有助于促进身体发育和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