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原因主要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三类。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异常(如骨髓浸润、骨髓纤维化等)、造血原料缺乏(如缺铁、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等);溶血性贫血包括遗传性(如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乏、血红蛋白异常等)和获得性(如免疫性、非免疫性等);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如外伤、消化道急性大出血等)和慢性(如胃肠道慢性失血、妇科慢性失血等)。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
1.造血干细胞异常: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障碍,使得红细胞生成数量显著减少。研究表明,约50%以上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等造血干细胞层面的病变,影响了正常造血功能的启动。在儿童群体中,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造血干细胞发育缺陷,患儿从幼年时期就可能出现贫血症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这与患儿携带的特定致病基因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2.骨髓异常
骨髓浸润: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可浸润骨髓,如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占据骨髓空间,抑制正常造血细胞的生成。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可高达30%-90%以上,正常造血的红系、粒系、巨核系细胞被排挤,导致红细胞生成受抑。一些实体肿瘤晚期发生骨髓转移时,也会破坏骨髓的造血微环境,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在老年人群中,由于自身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等因素,肿瘤骨髓转移相对更易发生,从而增加了因骨髓浸润导致严重贫血的风险。
骨髓纤维化: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的骨髓造血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正常造血细胞生成减少。骨髓活检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造血细胞明显减少,红细胞生成显著受限。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多见,随着病情进展,贫血会逐渐加重,且患者常伴有脾大等表现,与骨髓微环境的病理性改变有关。
3.造血原料缺乏
缺铁: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如素食者长期未补充足够含铁食物)、铁吸收障碍(如胃肠道疾病导致铁吸收不良,像患有克罗恩病的患者,肠道对铁的吸收功能受损)或铁丢失过多(如慢性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等)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当缺铁严重时会发展为严重贫血。在女性群体中,月经过多是常见的铁丢失过多原因,若未及时纠正,容易引发严重缺铁性贫血。对于儿童来说,长期挑食、喂养不当等导致铁摄入不足,也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严重贫血症状。
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叶酸是DNA合成的重要辅酶。维生素B缺乏可由摄入不足(如严格素食者)、吸收障碍(如恶性贫血患者因胃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B吸收不良)引起;叶酸缺乏可因摄入不足(如长期酗酒者叶酸摄入减少)、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女性叶酸需要量大幅增加,若补充不足易缺乏)或吸收利用障碍等导致。缺乏维生素B和叶酸时,红细胞DNA合成障碍,出现巨幼变,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时贫血程度较重。在老年人中,胃肠道功能减退可能导致维生素B和叶酸的吸收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此类贫血;妊娠期女性若不注意叶酸补充,也会增加胎儿及自身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风险。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膜先天存在缺陷,使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易被破坏。研究发现,患者红细胞膜上的收缩蛋白等结构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膜结构异常。这种疾病多在儿童时期就可发病,随着病情进展,红细胞破坏增多,逐渐出现严重贫血。在家族中有遗传病史的人群中,应注意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红细胞酶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由于G-6-PD基因缺陷导致酶活性降低,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在接触氧化剂(如某些药物、感染等)时易发生溶血。男性患者较多见,因为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当患者接触相关诱因时,红细胞迅速破坏,可出现严重贫血。在有家族史的人群中,应避免接触氧化性物质,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用药安全,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溶血的药物。
血红蛋白异常: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根据珠蛋白肽链缺乏的不同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严重贫血,需要长期输血等治疗。这种疾病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及东南亚等地高发,有家族遗传倾向,孕妇在产前进行基因检测等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有地中海贫血。
2.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易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抗体型可在寒冷环境下诱发,如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接触寒冷后红细胞迅速破坏,出现贫血等症状。
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例如青霉素等药物可引起此类溶血反应,用药后可能迅速出现溶血相关表现,如贫血、黄疸等。在用药过程中,尤其是有过敏体质或有相关药物过敏史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警惕药物相关性溶血性贫血的发生。
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在DIC时,微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红细胞通过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坏;TTP患者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等原因,形成血小板血栓,红细胞流经时被切割破坏,导致严重贫血。这些疾病病情凶险,需要及时治疗原发疾病来控制溶血。
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引起的溶血:如苯、砷等化学物质中毒可损伤红细胞膜或导致红细胞代谢障碍而溶血;大面积烧伤时,高温等因素可使红细胞受损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在接触此类化学物质或处于相关物理损伤环境的人群中,要采取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溶血导致严重贫血。
三、红细胞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
1.急性失血性贫血
外伤:严重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导致大量失血,短时间内红细胞丢失过多,若失血量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就会出现严重贫血。例如大量内脏出血或大血管破裂出血,失血量在短时间内达到1000ml以上时,就可能迅速引发严重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慌、血压下降等。在创伤患者中,及时止血和补充血容量是关键,以防止发展为严重贫血危及生命。
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等,短时间内大量血液丢失,导致红细胞迅速减少。此类患者出血速度快,若不及时救治,会很快出现严重贫血,甚至休克。在有消化道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如肝硬化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要注意避免诱发出血的因素,如避免剧烈呕吐、大量饮酒等,一旦发生出血要立即就医。
2.慢性失血性贫血
胃肠道慢性失血:如长期胃溃疡出血、肠道肿瘤慢性出血等,血液缓慢丢失,机体有一定代偿能力,但长期积累可导致严重贫血。老年人胃肠道肿瘤相对多见,若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贫血,要警惕胃肠道肿瘤的可能。患者可能伴有腹痛、大便潜血阳性等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出血原因。
妇科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除外生理性因素)、子宫肌瘤导致的慢性失血等,女性长期慢性失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若不及时治疗,贫血会逐渐加重变为严重贫血。在妇科疾病患者中,要关注月经情况及出血相关指标,及时处理导致慢性失血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