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主要分为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因体内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导致。铁是合成血红蛋白关键原料,长期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如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出血等,易引发。患者常有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
2.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这两种物质是DNA合成重要辅酶,缺乏时细胞核发育停滞,而胞质继续发育,导致红细胞体积增大、形态异常。常见于素食者、胃肠吸收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贫血、消化道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多种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包括药物、化学毒物、病毒感染等。患者除贫血症状外,还有出血、感染等表现,病情严重,需积极治疗。
4.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可由红细胞自身异常或外部因素引起。患者常有黄疸、脾大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