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原因主要包括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慢性失血、肾功能不全、营养吸收障碍等。
1、红细胞生成减少
红细胞生成减少是贫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造血原料如铁、维生素B12、叶酸等缺乏,会直接影响红细胞合成。例如,缺铁会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而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则引发巨幼细胞性贫血。此外,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肿瘤细胞浸润骨髓,也会抑制红细胞生成。
2、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破坏过多会导致溶血性贫血。这类贫血可能由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陷(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或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血)引起。后天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感染、药物或机械性损伤(如人工心脏瓣膜)也可导致红细胞过度破坏。
3、慢性失血
长期慢性失血是贫血的另一重要原因。常见于消化道溃疡、痔疮、肿瘤或女性月经过多等情况。慢性失血会导致铁储备逐渐耗尽,最终引发缺铁性贫血。由于失血速度较慢,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长期积累会导致严重贫血。
4、肾功能不全
肾功能不全患者易患贫血,主要因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减少。EPO是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的关键激素,其缺乏会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此外,肾功能不全患者常伴随营养不良、炎症或毒素蓄积,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
5、营养吸收障碍
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造血原料缺乏,进而引发贫血。例如,乳糜泻、炎症性肠病或胃切除术后患者,可能因铁、维生素B12或叶酸吸收不良而贫血。此外,长期素食或饮食不均衡也可能导致营养素摄入不足,影响红细胞生成。
贫血虽常见,但原因多样,需根据具体症状和检查结果判断病因。若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血常规、骨髓检查或相关代谢指标检测明确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