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动症与遗传因素相关家族中有亲属患相关疾病风险高,神经生物学因素涉及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结构功能异常,家庭环境因素包含父母关系不和谐与教育方式不当,心理社会因素有早期智力发育延迟和不良生活事件刺激等均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一、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小儿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性。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或其他精神类疾病,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显著升高。例如,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的多动症共患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充分体现了遗传因素在小儿多动症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是导致小儿多动症的关键因素之一。多巴胺系统功能不足可能影响大脑对注意力、运动控制等方面的调节,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则可能干扰大脑的兴奋与抑制平衡,从而引发多动症相关症状。
2.大脑结构与功能异常:部分多动症儿童存在大脑额叶、基底节等区域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额叶发育迟缓可能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基底节功能异常会干扰运动控制和注意力的调节,这些大脑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多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三、家庭环境因素
1.父母关系与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争吵或冷战等不良家庭氛围,会给儿童心理带来压力,影响其情绪稳定和行为调节。此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缺乏耐心的管束或过度溺爱、放任不管,均可能干扰儿童正常行为模式的建立,增加多动症的发病风险。
四、心理社会因素
1.早期智力发育延迟:儿童在婴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存在智力发育较同龄人迟缓的情况,可能导致其在学习、社交等方面面临更多困难,长期的挫败感可能诱发多动症相关症状。
2.不良生活事件刺激:如早期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家庭迁居、父母离异等),会对儿童心理造成强烈冲击,打乱其心理平衡,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患小儿多动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