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缺铁性贫血需依据儿童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参考值下限并结合血清铁蛋白等指标辅助确诊,干预措施包括饮食上确保摄入富含铁且易吸收的食物及搭配富含维C食物,遵医嘱用铁剂补充,预防保健涉及孕期保证铁摄入、婴儿期科学添加辅食及特殊人群更早评估补充铁剂、学龄儿童培养良好习惯定时检查,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铁营养状态定期随访调整营养方案。
一、诊断评估
通过血常规检查,儿童血红蛋白浓度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参考值下限是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同时结合血清铁蛋白降低、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减少等指标辅助确诊,需综合判断以明确病情程度。
二、干预措施
1.饮食调整
确保儿童摄入富含铁且易吸收的食物,如6月龄后婴儿可逐步添加含铁米粉、瘦肉泥、动物肝脏泥等;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应增加红肉(牛肉、猪肉等)、豆类、深绿色蔬菜(菠菜等)的摄入,保证铁的充足供应,同时注意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等)以促进铁的吸收。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铁剂补充铁元素,需注意避免低龄儿童随意自行使用铁剂,严格在医疗专业人员指导下用药,以纠正铁缺乏状态。
三、预防保健
孕期妇女:孕期应保证铁的充足摄入,维持自身铁储备良好,为胎儿提供足够铁营养,降低新生儿缺铁性贫血风险。
婴儿期:6月龄后科学合理添加辅食,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确保铁的及时补充;对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人群,需更早评估铁储备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考虑补充铁剂,因这类儿童铁储备不足风险较高。
学龄儿童: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定时进行血常规等健康检查,监测铁营养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缺铁问题并干预。
特殊人群提示: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需密切关注铁营养状态,定期随访血常规及相关铁代谢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方案;在护理过程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儿童饮食安全与营养均衡,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