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病机包含本虚与标实,本虚有脾虚失运致水谷精微及水湿功能失常、肾虚失调致阴阳失衡干扰脂类代谢,标实有湿邪内蕴形成湿浊与脾虚恶性循环、痰浊壅结阻碍肝脏疏泄代谢、瘀血阻滞影响气血津液加重脂浊沉积,且本虚标实相互影响交织演变,标实还可损伤正气加重本虚推动病情进展。
一、本虚为病之根基
1.脾虚失运: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若脾虚则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功能失常,致使水湿内停、膏脂代谢紊乱。现代研究表明,脾虚状态下机体胰岛素抵抗风险增加,影响脂肪的分解与转运,进而促使脂肪在肝脏蓄积。例如,临床观察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虚弱表现,且与糖脂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2.肾虚失调: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与五脏六腑功能密切相关。肾虚可致阴阳失衡,影响脏腑气化功能,进而干扰脂类物质的正常代谢。如肾阳虚则温煦气化无力,导致水湿、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内生;肾阴虚则虚火内生,灼伤津液,使膏脂代谢失常,引发脂肪肝。
二、标实乃病理关键要素
1.湿邪内蕴:脾虚失运是湿邪内生的重要原因,水湿内停阻滞气机,影响脾胃升降功能,进一步加重脾虚状态,形成湿邪潴留与脾虚的恶性循环,导致脂浊运化失常而聚于肝。多项研究证实,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体内存在湿浊内蕴的代谢异常,与肝脏脂肪沉积密切相关。
2.痰浊壅结:湿邪久滞可转化为痰浊,痰浊黏腻重着,易阻滞经脉气血,与气血相搏结,滞留于肝络,阻碍肝脏正常的疏泄与代谢功能,促使脂肪在肝脏堆积。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痰浊相关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情严重程度存在关联,提示痰浊在该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3.瘀血阻滞:气滞、湿阻、痰凝等均可导致血行不畅而形成瘀血,瘀血内阻又进一步影响肝脏的气血运行与津液代谢,加重脂浊的沉积。现代医学中,微循环障碍等病理改变与瘀血理论相符,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及微循环异常,与瘀血阻滞病机相呼应。
三、病机演变与相互影响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本虚与标实相互影响、交织演变。本虚(脾虚、肾虚)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标实(湿、痰、瘀)是疾病发展的病理表现,且标实之邪又可进一步损伤正气,加重本虚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推动病情进展,如湿浊困脾可加重脾虚,痰瘀互结会进一步阻碍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最终导致肝脏脂浊堆积、经络阻滞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