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应保证充足休息并进行静态拉伸放松肌肉,急性期24至48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酸痛缓解阶段进行低强度运动促进恢复,及时补充蛋白质、含维生素C的水果及含维生素E的坚果助力修复,儿童避免过度剧烈运动、用轻柔拉伸和按摩,孕妇选低强度运动、休息时抬高下肢,老年人运动强度循序渐进、关注基础疾病且酸痛不缓解咨询医生。
一、休息与拉伸
运动后应保证充足休息,让肌肉得以放松恢复,避免持续高强度活动加重酸痛。同时进行静态拉伸,缓慢伸展酸痛肌肉,每次保持15-30秒,重复2-3次,通过拉伸可放松肌肉纤维,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状态。二、冷热敷应用
1.急性期处理(运动后24-48小时内):若肌肉酸痛伴随局部肿胀、炎症反应,可使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于酸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利用低温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减轻肿胀与疼痛。2.缓解期处理(48小时后):若肌肉酸痛以僵硬感为主,可改用热敷,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敷于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借助温热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缓解肌肉僵硬。三、适度运动促进恢复
在肌肉酸痛有所缓解的阶段,可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慢走、游泳等,这类运动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帮助受损肌肉组织修复,但需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防再次加重肌肉酸痛。四、营养补充助力恢复
运动后及时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蛋白质是肌肉修复的重要原料,有助于受损肌肉纤维的修复与再生;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像橙子、猕猴桃等)和富含维生素E的坚果等,维生素C与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特性,可减轻肌肉因运动产生的氧化损伤,从而缓解酸痛。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骨骼肌肉处于发育阶段,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时,应避免过度剧烈运动,运动后可采用轻柔的拉伸方式及简单按摩来缓解,且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对能量与营养的需求。2.孕妇群体:孕妇运动后出现肌肉酸痛,需选择低强度的运动方式,运动结束后休息时可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下肢肌肉酸痛。若酸痛较为严重,应咨询医生,避免自行盲目使用药物,以防影响胎儿健康。3.老年人群体:老年人运动后肌肉酸痛,运动强度需循序渐进,运动后的恢复休息时间可适当延长。同时要关注自身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若酸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恢复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