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及共病等多方面因素。遗传上具有家族聚集性,相关基因变异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代谢;神经生物学方面存在脑部结构与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环境因素包括孕期及围产期风险、家庭与社会环境压力;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有性别与年龄差异,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症状表现随年龄变化;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家族史儿童、合并其他疾病儿童及孕期女性需特别关注。多动症需综合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可改善预后,家长发现儿童有相关行为应及时咨询医生。
一、遗传因素
小儿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若父母一方或双方曾患有多动症,子女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学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基因(如DRD4、DAT1)及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NET1)等与多动症发病相关,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神经递质代谢,导致注意力调控异常。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脑部结构与功能异常:影像学研究显示,多动症患儿的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及小脑等区域存在体积或代谢异常,这些区域与注意力、冲动控制及执行功能密切相关。
2.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异常是多动症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例如,多巴胺通路异常可能导致奖赏机制受损,进而影响行为抑制能力。
三、环境因素
1.孕期及围产期风险: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暴露于毒物或感染(如风疹病毒)可能增加胎儿神经发育异常风险。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产期并发症亦与多动症发病相关。
2.家庭与社会环境:家庭冲突、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忽视)、校园欺凌等社会心理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此外,长期接触电子屏幕(如电视、手机)可能通过干扰神经发育加重症状。
四、共病因素
多动症常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如对立违抗性障碍、品行障碍、焦虑症及学习障碍等。共病可能增加症状复杂性和诊断难度,需综合评估。
五、性别与年龄差异
1.性别差异:男性多动症患病率约为女性的2~3倍,但女性症状可能更隐蔽(如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易被漏诊。
2.年龄相关表现:学龄前儿童多表现为过度活动与冲动性,学龄期儿童以注意力缺陷为主,青少年则可能合并情绪问题或物质滥用。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需定期监测神经发育,早期识别行为异常。
2.存在家族史的儿童:建议家长关注儿童行为模式,必要时寻求专业评估。
3.合并其他疾病(如癫痫、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需综合评估症状,避免误诊或漏诊。
4.孕期女性:应避免吸烟、饮酒及接触有害物质,降低胎儿神经发育风险。
多动症的病因复杂,需结合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及共病因素综合评估。早期识别与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建议家长发现儿童存在持续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冲动行为时,及时咨询儿科或儿童精神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