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大部分,各部分有相应功能,儿童生长发育需保证钙等营养素摄入,老年人易骨量流失要注意摄入含钙食物等,女性因性别因素更年期后骨质疏松风险高需注重维护,长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影响骨骼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患病会影响骨骼功能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并注重康复保护。
一、人体骨骼的整体构成
人体骨骼由颅骨、躯干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大部分组成。颅骨分为脑颅骨与面颅骨,脑颅骨共8块,围成颅腔保护脑,面颅骨共15块,构成面部基本形态;躯干骨包括26块脊柱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脊柱支撑身体并保护脊髓,胸骨和肋骨组成胸廓保护心肺等重要脏器;上肢骨有64块,包括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及手骨等,利于上肢灵活运动;下肢骨共62块,由髋骨、股骨、胫骨、腓骨及足骨等组成,是支撑体重和行走运动的关键结构。
二、各部分骨骼详情及功能
颅骨:脑颅骨中的额骨、顶骨等共同围成颅腔,为脑部提供坚固保护;面颅骨中的上颌骨、下颌骨等构成面部轮廓,同时参与咀嚼等功能。
躯干骨:脊柱由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不同部位的椎骨形态功能有别,颈椎灵活利于头部转动,胸椎与肋骨相连保护胸腔脏器,腰椎承重能力强;胸骨是扁骨,连接肋骨形成胸廓框架;肋骨呈弓形,参与呼吸运动时胸廓的扩张与收缩。
上肢骨: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是上肢骨与躯干骨连接的部位;肱骨是上臂的长骨,上端与肩胛骨形成肩关节,下端与桡骨、尺骨构成肘关节,实现上肢的多种运动;桡骨和尺骨位于前臂,配合完成前臂的旋转等动作;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使手部具备精细操作能力。
下肢骨: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融合而成,与骶骨共同构成骨盆,支撑上半身重量并保护盆腔脏器;股骨是人体最长的长骨,上端与髋臼形成髋关节,下端与髌骨、胫骨相连构成膝关节,是行走、奔跑等运动的重要承重骨;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主要承重骨之一,腓骨辅助维持小腿稳定性;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构成足弓,具有缓冲震荡、维持身体平衡等作用。
三、不同因素对骨骼的影响及应对
年龄因素: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组织代谢活跃,需保证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摄入以促进骨骼生长,如婴幼儿应多晒太阳以合成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老年人骨骼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骨量流失加快,易患骨质疏松症,需通过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及适当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来维持骨骼健康,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
性别因素:一般女性骨骼重量及尺寸相对男性较小,青春期后女性因雌激素影响,骨骼发育特点与男性有别,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较男性更高,需更注重骨骼健康的维护,如增加钙和维生素D摄入等。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者骨骼易疏松,应鼓励定期进行适合的运动,如负重运动可刺激骨骼增强密度;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影响骨骼代谢,增加骨质疏松等骨骼疾病风险,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
病史因素:患有某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会影响骨骼及关节功能,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在康复过程中注重骨骼的保护与功能锻炼,遵循医生指导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措施以维持骨骼相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