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腰疼受激素变化、身体姿势、盆底肌及腰背肌恢复、子宫复旧、腰椎间盘等多因素影响,可通过调整姿势、适度康复锻炼、关注子宫复旧等应对,多数可缓解,若持续不缓解伴异常需就医排除严重疾病。
一、激素变化因素
产后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显著变化,例如松弛素水平在孕期升高以利于分娩时骨盆韧带松弛,产后其水平下降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在这个过程中腰部关节、韧带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腰疼。研究表明,孕期松弛素的持续作用使得腰部相关结构的松弛状态不能迅速恢复到孕前水平,导致腰部稳定性下降,增加了腰疼发生的风险。
二、身体姿势因素
哺乳姿势:坐月子期间产妇需要频繁哺乳,若长期采取不正确的哺乳姿势,如弯腰、扭曲身体等,会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腰疼。例如长时间弯腰哺乳,会使腰部肌肉持续收缩,超过其承受限度就会出现劳损性疼痛。
卧床姿势:产后长时间卧床休息,若卧床姿势不当,如床垫过软导致腰部缺乏支撑,或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都可能影响腰部肌肉、韧带的血液循环,造成腰部肌肉疲劳、紧张,进而引发腰疼。
三、盆底肌及腰背肌恢复因素
盆底肌恢复:分娩过程对盆底肌造成一定损伤,产后盆底肌需要恢复,而盆底肌与腰背肌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盆底肌恢复不佳可能会影响腰背肌的正常功能,导致腰背肌代偿性劳损,引起腰疼。比如盆底肌松弛会使身体重心改变,进而影响腰部肌肉的受力平衡。
腰背肌恢复:孕期腰部负担加重,产后腰背肌需要从疲劳状态恢复,若恢复过程中得不到合理的锻炼和休息,腰背肌力量不足或恢复不良,就容易出现腰疼。例如产后过早进行重体力活动,会加重腰背肌的损伤,影响其恢复。
四、子宫复旧因素
产后子宫需要通过收缩逐渐恢复至孕前状态,子宫收缩时会引起下腹部疼痛,同时这种收缩的牵扯可能会放射至腰部,导致腰疼。一般产后子宫复旧过程持续约6周左右,在这个期间,部分产妇可能会感觉到腰部伴随子宫收缩出现疼痛。
五、腰椎间盘因素
孕期影响:孕期随着胎儿的生长发育,子宫增大,腰椎的负担加重,可能会使腰椎间盘受到更大的压力,导致腰椎间盘发生一定程度的退变或突出。产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腰椎间盘的问题可能会显现出来,引发腰疼。研究显示,孕期体重增加、重心改变等因素会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风险,产后这些影响依然存在,可能导致腰疼症状出现。
产后活动:产后如果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会进一步加重腰椎间盘的负担,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等病变引发腰疼的可能性。
六、应对建议
姿势调整:哺乳时要选择合适的座椅和哺乳枕,保持身体舒适且腰部有支撑;卧床时选择软硬适度的床垫,定时更换卧床姿势,避免腰部长期受压。
适度康复锻炼: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一些简单的腰背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配合适度的腰部伸展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例如可以先从卧位的腰部拱桥运动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
关注子宫复旧:密切关注子宫复旧情况,正常的子宫复旧有助于减轻腰部因子宫收缩牵扯引起的疼痛。如果腰疼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下肢麻木、无力等,应及时就医,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等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对于产妇来说,坐月子期间出现腰疼是比较常见的情况,但通过调整姿势、适度锻炼等方式大多可以得到缓解。同时,要充分考虑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和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减轻腰疼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