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腺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腺细胞的常见胃癌病理类型,病理诊断依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明确,具细胞异型性及腺管状等组织结构特征,其诊断意义为明确疾病性质、指导治疗决策、评估预后,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及病史,年龄性别影响发生风险及病理表现,病史中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致胃腺癌风险增高需结合病史综合分析。
一、胃腺癌的病理定义
胃腺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腺细胞的恶性肿瘤,是胃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病理诊断通过对胃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依据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特征来明确。
二、病理形态学特征
1.细胞异型性:癌细胞具有明显异型性,表现为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质比增大,核分裂象多见等。
2.组织结构:可呈现腺管状、乳头状、黏液分泌等不同结构。例如管状腺癌可见癌细胞排列成腺管样结构;黏液腺癌中可见大量黏液湖及漂浮其中的癌细胞等特征性表现。
三、病理诊断的意义
1.明确疾病性质:通过病理诊断能确定胃部病变是恶性的胃腺癌,区别于良性病变等,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2.指导治疗决策:病理结果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如手术治疗时需依据腺癌的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等病理信息来判断手术切除范围;对于需要辅助放化疗的患者,也依赖病理诊断来制定相应方案。
3.评估预后:病理特征如肿瘤的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高分化腺癌相对预后可能较好,而低分化、浸润深、有淋巴结转移的腺癌预后往往较差。
四、相关因素影响
1.年龄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胃腺癌的发生风险及病理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群可能因长期胃部慢性疾病等因素增加胃腺癌发生几率,在病理上可能更易出现一些复杂的浸润表现;男性和女性在胃癌的某些诱因(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等)上有不同,但病理诊断本身主要基于组织学特征,不受性别简单影响,而是基于客观的细胞和组织形态。
2.病史因素:有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胃腺癌发生风险增高,在病理诊断时需结合这些病史综合分析病变情况,因为长期的胃部慢性病变可能促使胃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发生恶变,在病理上可观察到相应的癌前病变基础上的恶变特征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