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室性早搏定义为每分钟室性早搏超五次或24小时总数超千次,发生机制与心室肌细胞异常电活动有关含自律性增高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不适部分无且症状与次数不一定正相关,病因分生理性诱因去除可缓及病理性包括心血管病与其他系统疾病,不同人群中老年人伴基础病耐受弱,儿童与先心病等相关,女性特殊阶段易发生,有基础病史人群风险高,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发生率高。
一、定义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心室提前发生的异位搏动,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评估,通常定义为每分钟室性早搏次数超过5次,或24小时内室性早搏总数大于1000次。
二、发生机制
主要与心室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有关,包括心室肌细胞异常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由后除极电位引发)或折返机制(心脏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导致电信号折返)等,致使心室在不应期外提前激动。
三、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心跳暂停感、胸闷等不适,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早搏次数不一定呈正相关,部分患者即使早搏次数较多,仍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
四、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过度劳累、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过量饮酒、饮用大量浓茶或咖啡等,可诱发频发室性早搏,此类情况去除诱因后,早搏可能减少或消失。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肌炎(心肌的炎症性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状腺激素过多影响心脏功能)等,这些疾病可破坏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稳定性,引发频发室性早搏。
2.其他系统疾病: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药物副作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化疗药物等可能诱发早搏)等也可能导致频发室性早搏。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增加了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且老年人对早搏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易出现不适症状,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
(二)儿童
儿童频发室性早搏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相关,若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需警惕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对早搏的影响;对于无明确基础疾病的儿童,需排查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因其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任何微小的内环境变化都可能影响心脏电活动。
(三)女性
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增加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几率;此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若存在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较大等情况,也易诱发早搏。
(四)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较高,且早搏可能进一步影响基础疾病的病情发展,需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关注早搏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五)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
长期熬夜、缺乏运动、过量摄入咖啡或酒精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需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降低早搏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