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筛查是孕期重要产前检查项目,用于评估胎儿患染色体异常疾病风险,检查项目主要分为血清学筛查(含早期唐筛、中期唐筛、联合筛查)和超声学筛查(含NT检查、中孕期结构超声),血清学筛查有局限性,超声学筛查对染色体微小异常识别能力有限;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双胎或多胎妊娠者、有染色体异常家族史或既往不良孕产史者有不同筛查建议;筛查结果分低风险、高风险或临界风险,不同结果后续处理不同;筛查需注意时间、空腹等事项,结果仅反映风险概率,高风险孕妇应咨询遗传科医生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一、唐氏筛查检查的项目构成
唐氏筛查是孕期重要产前检查项目,用于评估胎儿患21-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及13-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疾病的风险。其检查项目主要分为两大类:血清学筛查和超声学筛查,具体项目及意义如下:
1.血清学筛查
(1)早期唐筛(孕9~13+6周):检测孕妇血清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和游离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freeβ-hCG)水平,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等信息计算风险值。
(2)中期唐筛(孕15~20+6周):检测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游离雌三醇(uE3)和hCG水平,结合孕妇年龄、孕周、体重、糖尿病史等计算风险值。
(3)联合筛查:部分医疗机构采用早期唐筛+中期唐筛的联合方案,通过多次检测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
血清学筛查的局限性在于其检测结果为风险概率而非确诊依据,且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可能。
2.超声学筛查
(1)NT检查(孕11~13+6周):通过超声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带厚度(NT值),NT增厚与染色体异常风险显著相关。
(2)中孕期结构超声(孕18~24周):观察胎儿生长发育指标及器官结构,间接辅助评估染色体异常风险。
超声学筛查可直观观察胎儿形态学特征,但对染色体微小异常的识别能力有限。
二、特殊人群的筛查建议
1.高龄孕妇(≥35岁):染色体异常风险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建议直接进行无创DNA检测(NIPT)或羊水穿刺等确诊性检查。
2.双胎或多胎妊娠:血清学筛查准确性下降,建议优先选择NIPT或超声NT检查,必要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
3.有染色体异常家族史或既往不良孕产史者:需遗传咨询后制定个性化筛查方案,可能需直接行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
三、筛查结果解读与后续处理
1.低风险结果:提示胎儿患病风险较低,但仍需定期产检及超声监测。
2.高风险或临界风险结果:需进一步行NIPT或侵入性产前诊断(如羊水穿刺、绒毛取样)以确诊。
四、筛查注意事项
1.筛查时间需严格遵循孕周要求,过早或过晚均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2.血清学筛查需空腹抽血,超声检查无需特殊准备。
3.筛查结果仅反映风险概率,非确诊依据,高风险孕妇需保持冷静并配合进一步检查。
4.侵入性产前诊断存在流产等风险,需充分知情同意后选择。
唐氏筛查是孕期重要检查手段,但需结合孕妇年龄、病史、超声结果等多维度信息综合评估。高风险孕妇应及时咨询遗传科医生,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确保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