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能不能检查出癌症
抽血在一定程度上能辅助检查出癌症,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等有不同意义但都有局限性,其他血液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对部分癌症有辅助作用,但抽血检查不能单独确诊癌症,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等才能明确诊断
一、肿瘤标志物检测
1.常见肿瘤标志物及意义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明显升高,阳性率可达70%-90%。另外,在生殖腺胚胎癌、胃癌或胰腺癌时,血中AFP也会升高。对于年龄不同的人群,婴儿期AFP生理性升高属正常情况,但如果儿童或成人AFP异常升高则需高度警惕相关肿瘤可能;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等)的人群,定期检测AFP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广谱肿瘤标志物,在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肺癌等患者血清中CEA水平常升高。但CEA特异性不强,灵敏度不高,一些良性疾病如肠道炎症、胰腺炎、肝硬化等也可能导致CEA轻度升高。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可能会出现CEA轻度升高的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糖类抗原125(CA125):对卵巢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卵巢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此外,胰腺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也可能引起CA125升高。对于女性而言,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情况下,CA125也可能有生理性波动;有妇科疾病病史的女性在检测时需考虑疾病对结果的影响。
糖类抗原19-9(CA19-9):在胰腺癌、肝胆系癌、胃癌、结直肠癌中CA19-9水平明显升高。它有助于上述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和病情监测,但胰腺炎、黄疸等良性疾病也可导致CA19-9不同程度升高。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酗酒者,可能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判断,需要进一步排查。
二、其他血液相关检查对癌症的辅助作用
1.血常规
部分癌症患者可能出现血常规异常,例如白血病患者会有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同时伴有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异常等情况。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血常规检查是早期发现的重要线索之一,儿童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倾向伴血常规异常,需高度警惕白血病可能。而对于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血常规异常可能提示病情变化,需进一步排查是否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进展等情况。
2.生化检查
一些癌症患者会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异常,如肝癌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等;肾癌等患者可能出现肾功能指标异常。对于有基础肝病史或肾病史的人群,在检查癌症时,生化检查结果的解读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基础疾病本身可能已经影响肝肾功能指标,需要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是否存在癌症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
然而,抽血检查不能单独确诊癌症,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病理活检等其他检查手段才能明确诊断。因为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就是癌症,很多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而血常规、生化检查的异常也可能由非肿瘤因素引起。所以,抽血检查是癌症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不能仅凭抽血结果确诊癌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