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相关癌症具有传染性,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通过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通过输血等途径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宫颈癌通过性接触传播,EB病毒相关鼻咽癌等通过唾液等传播,相关人群需注意筛查、防护及接种疫苗等降低风险
一、病毒相关癌症具有传染性
(一)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HBV)主要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HBV感染后可导致慢性肝炎,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大量研究表明,HB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几率远高于非感染者。例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HBV高流行地区,肝癌患者中HBV感染率显著升高,这提示HBV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具有传染性。对于有HBV感染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母婴传播的情况,更应注意早期筛查。女性在孕期若为HBV携带者,需采取相应措施阻断母婴传播;有HBV感染的人群在性生活中应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来减少病毒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肝癌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等途径传播。HCV感染后也可引起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研究发现,HCV感染者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例如,一项长期随访研究显示,HCV持续感染的患者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后,肝癌的累积发生率较高。对于有HCV暴露史的人群,如接受过输血、有静脉药瘾史等,应定期进行丙肝病毒检测。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防止病毒传播。对于特殊人群如医护人员等,在接触可能被HCV污染的血液等物质时,需严格遵守防护规程。
二、人类乳头瘤病毒相关的癌症具有传染性
(一)宫颈癌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证实,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几乎所有的宫颈癌组织中都能检测到高危型HPVDNA。女性在性生活中若感染高危型HPV,且自身免疫力无法清除病毒时,就可能逐渐发展为宫颈癌前病变,进而进展为宫颈癌。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并及时处理。在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PV传播的风险,但不能完全杜绝,因为HPV还可能通过皮肤接触感染外阴、肛门等部位。对于年轻女性,可通过接种HPV疫苗来预防高危型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HPV疫苗接种。
三、其他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癌症情况
(一)EB病毒相关的鼻咽癌等
EB病毒(EBV)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也可通过输血传播等。EBV感染与鼻咽癌、Burkitt淋巴瘤等多种癌症相关。例如,在鼻咽癌患者中,EBV的感染率较高,且EBV的病毒载量与病情的发展等有一定关联。对于有EBV感染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与他人过度亲密的唾液接触,如不要共用餐具等。但一般人群中EBV的感染率较高,大多数人感染后可通过自身免疫力将病毒清除,只有少数人会由于免疫等因素导致病毒持续感染并引发相关癌症。对于鼻咽癌高发地区的人群,应定期进行EBV相关检测,如EBV抗体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