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癌症做什么检查
肿瘤相关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病理学及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观察骨骼情况但对早期病变不敏感,CT能清晰显示器官组织细微结构,MRI对软组织分辨力优;实验室检查中肿瘤标志物可辅助诊断肿瘤,血液常规检查可了解血常规情况;病理学检查的组织活检是确诊癌症金标准;内镜检查中胃镜助于发现消化道肿瘤,肠镜利于发现结肠癌等,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相应检查及考虑检查注意事项。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骨骼等部位是否有肿瘤转移等情况,通过X线片能发现较大的骨肿瘤病灶等,但对于一些早期或较小的病变可能不够敏感,不同年龄人群因骨骼发育等差异,X线检查的价值和解读需结合具体年龄特点,比如儿童骨骼处于发育阶段,X线表现有其特殊性。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体内器官和组织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肺部、脑部等部位的肿瘤有重要作用,可明确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吸烟的人群肺部CT检查更有必要筛查肺癌;有脑部症状的患者CT有助于排查脑部肿瘤等病变,不同病史患者需根据既往病史判断是否存在相关肿瘤转移等可能影响CT检查结果解读的因素。
3.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在神经系统肿瘤、盆腔肿瘤等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比如对于脑部的胶质瘤等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中,婴幼儿由于骨骼未完全骨化等特点,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且能更好地显示病变;女性盆腔相关肿瘤检查中MRI也常被应用,需结合其生理特点考虑检查的必要性和结果分析,有金属植入物等病史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以判断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测:一些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辅助诊断肿瘤的指标,如癌胚抗原(CEA)对消化道肿瘤等有一定提示作用,甲胎蛋白(AFP)对肝癌的辅助诊断较有价值。不同性别人群肿瘤标志物的正常范围可能有细微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酒等可能影响AFP等指标,有相关肿瘤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检测肿瘤标志物更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血液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常规情况,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部分肿瘤患者可能出现血常规异常,比如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会有明显异常改变,不同年龄人群血常规正常范围不同,儿童血常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病史中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等情况时血常规检查结果解读需更谨慎。
三、病理学检查
1.组织活检: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穿刺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不同部位的活检操作有不同注意事项,比如肺部穿刺活检需考虑患者呼吸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时需评估能否耐受活检操作,儿童进行活检需特别谨慎,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调整操作方案以确保安全。
四、内镜检查
1.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有助于发现消化道肿瘤,如胃癌等。对于有长期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的人群,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胃镜检查很有必要,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饮食不规律、喜好腌制食物等人群需重视胃镜检查筛查胃部肿瘤。
2.肠镜:能清晰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对于发现结肠癌等有重要意义,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的人群,以及年龄大于50岁的一般人群等,都应考虑进行肠镜检查,有肠道疾病病史等人群需根据具体病史决定肠镜检查的频率和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