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癌症做什么检查
癌症的诊断涉及影像学、实验室、病理和内镜等检查方法。影像学检查中X线可初步观察骨骼肿瘤等,CT能清晰显示器官组织细微结构,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实验室检查的肿瘤标志物可辅助诊断等但需结合其他检查,血常规能了解血象情况;病理检查的活体组织检查是确诊金标准,不同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内镜检查的胃镜可观察食管等部位病变,肠镜可检查结肠等部位病变,检查前有相应准备及需注意相关情况。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初步观察骨骼等部位是否有肿瘤转移等情况,通过X线平片能发现较大的骨骼肿瘤病灶,显示骨破坏、骨质增生等异常改变,但对于一些早期或较小的病变可能不够敏感。例如,肺癌患者有时可通过X线发现肺部较大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有限,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体内器官和组织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肺部、脑部、腹部等部位的肿瘤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较小的肿瘤病灶,了解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比如,胸部CT能精准发现肺部直径较小的结节状病灶,有助于早期肺癌的筛查和诊断;腹部CT可用于检测肝脏、胰腺等部位的肿瘤情况。
3.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在神经系统肿瘤、盆腔肿瘤等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例如,对于脑部肿瘤的诊断,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脑组织、血管等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在妇科肿瘤方面,MRI可以较好地评估子宫、卵巢肿瘤的范围和性质。
二、实验室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测:一些肿瘤标志物可辅助癌症的诊断、病情监测等。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在结肠癌、肺癌等患者血清中可能升高;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较高特异性;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常用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等。但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癌症,某些良性疾病、妊娠等情况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所以肿瘤标志物检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等检查综合判断。
2.血液常规检查: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象情况,如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变化。在癌症患者中,可能会出现贫血、白细胞异常等情况。例如,长期化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等,通过血常规检查能及时发现这些异常,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三、病理检查
1.活体组织检查:是确诊癌症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活检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穿刺活检适用于一些深部或体表较难切除的肿瘤,如肺部结节可通过经皮肺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手术切除活检则是直接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能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重要信息,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进行病理检查时需要注意相应的事项,比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在穿刺活检前需要评估凝血功能等;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合适的穿刺活检方式。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病理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
四、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部位的病变,对于发现胃癌、食管癌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胃镜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在进行胃镜检查前,患者需要禁食一定时间,以保证检查视野清晰。对于有心脏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在检查前将病情控制稳定,评估是否能耐受胃镜检查。
2.肠镜检查:用于检查结肠、直肠等部位的病变,有助于发现结肠癌、直肠癌等。同样,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如口服泻药清理肠道。对于老年患者,进行肠镜检查时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因肠道准备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