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生受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内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遗传物质改变及有家族遗传史者更易患癌)和免疫系统功能(免疫功能下降或自身差异影响患癌风险);外在因素有化学致癌因素(常见致癌物及接触途径)、物理致癌因素(辐射及慢性炎症刺激)、生物致癌因素(病毒如HPV、HBV和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相关致癌情况)。
一、癌症发生的内在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人体细胞内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负责调控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抑癌基因则抑制细胞的过度增殖。如果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例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与乳腺癌、卵巢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基因的突变会使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出现紊乱,增加患癌的风险。从年龄角度看,有癌症家族遗传史的人群,由于遗传物质的基础存在异常,相较于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在相同的外界因素刺激下,更易发生癌症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引发癌症。
(二)免疫系统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当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时,例如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逐渐衰退,免疫监视能力减弱,无法及时发现和清除体内产生的突变细胞,这些突变细胞就有可能逐渐增殖形成癌症。性别方面,不同性别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的差异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患癌风险也有所不同,比如男性和女性在某些癌症的易感性上存在差异,这也与免疫系统对突变细胞的监视能力等内在因素相关。
二、癌症发生的外在因素
(一)化学致癌因素
1.常见化学致癌物:如亚硝酸盐,在腌制食品中较为常见,长期摄入含有较高亚硝酸盐的食物,亚硝酸盐在体内可能会转化为具有致癌性的物质,作用于人体细胞的DNA等遗传物质,导致基因突变,引发癌症。一些工业化学物质,如苯并芘,常见于汽车尾气、烟熏烧烤食物中,长期接触或摄入会损伤细胞的遗传物质,增加患癌几率。从生活方式来看,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频繁摄入含有化学致癌因素的食物,会使人体长期处于化学致癌物质的暴露环境中,增加癌症发生风险。
2.接触途径: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例如,工人在工作环境中接触工业化学致癌物质,若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化学物质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体内,长期积累可能引发职业相关癌症;人们食用被化学污染的食物,则是通过消化道摄入化学致癌因素。
(二)物理致癌因素
1.辐射: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紫外线长期照射皮肤,会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基因突变,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风险,比如长期在户外工作且不注意防晒的人群,患皮肤癌的几率相对较高。电离辐射如X射线等,常用于医学检查等,但过量的电离辐射会使人体细胞的染色体发生断裂、畸变等,从而引发癌症,在核电站事故等意外情况下,人群受到过量电离辐射后患癌风险会显著升高。年龄较小的人群由于细胞分裂活跃,对辐射更敏感,受到物理致癌因素影响时更易发生癌症相关的细胞损伤。
2.其他物理因素:某些慢性炎症刺激也属于物理相关的致癌因素,长期的慢性炎症会使组织反复修复,在修复过程中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殖和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癌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胃炎,长期不愈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三)生物致癌因素
1.病毒:例如人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乙肝病毒(HBV)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病毒可以整合到人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干扰细胞的正常生长调控机制,导致细胞癌变。从生活方式角度,不安全性行为可能会增加感染HPV的风险,从而增加患宫颈癌的几率;母婴传播等途径可能使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增加日后患肝癌的风险。对于儿童来说,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相关病毒后更易受病毒影响引发癌症相关病变。
2.细菌:如幽门螺杆菌,除了引起慢性胃炎外,还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它可以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长期受到损伤和刺激,引发细胞的异常增殖和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