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致癌因素暴露需远离烟草、控制酒精摄入、减少紫外线暴露;定期进行癌症筛查要针对不同癌症有相应筛查建议;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需通过适当方式调节心理。
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每日摄入400-800克的蔬菜水果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其中,蔬菜中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花椰菜等)含有萝卜硫素等具有抗癌潜力的成分;水果中的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等抗氧化物质。同时,要减少加工肉类和红肉的摄入,加工肉类如火腿、香肠等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红肉过量摄入与结直肠癌等风险增加相关。
2.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群患癌症的风险比缺乏运动的人群低。例如,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其体内的免疫细胞活性增强,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清除癌细胞;运动还可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如降低雌激素等与某些癌症相关的激素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可适当调整,儿童青少年可选择跑步、跳绳等运动,成年人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二、避免致癌因素暴露
1.远离烟草:吸烟是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肺癌、膀胱癌、胃癌等。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二手烟)都对健康有害。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如尼古丁、焦油等。避免吸烟以及接触二手烟可以显著降低患癌风险。对于吸烟者,应尽早戒烟,现在有多种戒烟方法可供选择,如药物辅助戒烟、心理咨询等;对于非吸烟者,要远离吸烟环境,保护自己免受二手烟的危害。
2.控制酒精摄入:过量饮酒与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相关。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不应超过15克。酒精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乙醛等致癌物质,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增加癌症发生的几率。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应控制饮酒量,遵循上述的男女不同饮酒限量标准,避免因过量饮酒而增加患癌风险。
3.减少紫外线暴露: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风险。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做好防晒措施,如在户外活动时使用防晒霜(SPF值建议在15以上)、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长袖衣物等。不同皮肤类型的人群对紫外线的敏感度不同,肤色较浅的人群更应注意加强防晒。例如,长期在户外活动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更要严格采取防晒措施,降低皮肤癌的发生风险。
三、定期进行癌症筛查
1.针对不同癌症的筛查建议:
乳腺癌:40岁以上的女性应每年进行乳腺X线检查,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女性,可适当提前筛查年龄并考虑联合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方法。乳腺X线检查可以早期发现乳腺肿瘤等病变。
宫颈癌: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一般建议25-65岁的女性每3-5年联合筛查一次,对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的女性,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
结直肠癌:50岁以上的人群应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常用的方法有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粪便隐血试验可以初步筛查肠道是否有出血情况,结肠镜检查则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发现息肉等病变并及时处理,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筛查年龄可提前至40岁或更早。
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增加癌症发生的风险。人们应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如进行冥想、瑜伽等放松身心的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面临心理压力,例如青少年可能面临学业压力,成年人可能面临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老年人可能面临孤独等心理问题,都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降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