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筛查是预防唐氏综合征的重要产前筛查手段,核心项目包括血清学指标检测(如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雌三醇、抑制素A等)和超声影像学评估(如颈项透明层测量、鼻骨检查等)。筛查方法有早孕期联合筛查、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及整合或序贯筛查,不同方法检测率与假阳性率有差异。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双胎或多胎妊娠、有不良孕产史者有不同筛查建议。筛查结果按风险值判定,高风险需进一步确诊,确诊手段有羊水穿刺、绒毛取样、脐血穿刺及非侵入性产前诊断(NIPT)。筛查存在局限性,非确诊手段,有假阳性与假阴性,且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血清学指标,高风险结果还易致孕妇焦虑,需综合孕妇年龄、病史及超声结果评估,高风险孕妇应优先选择侵入性产前诊断或NIPT。
一、唐氏筛查的主要检查项目
唐氏筛查是针对胎儿染色体异常(尤其是21-三体综合征,即唐氏综合征)的产前筛查手段,核心项目包括血清学指标检测和超声影像学评估,以下为具体分类及意义:
1、血清学筛查指标
(1)甲胎蛋白(AFP):正常妊娠时由胎儿肝脏合成,水平随孕周变化。若AFP降低,可能与唐氏综合征风险增加相关,因其与胎儿肝脏发育异常有关。
(2)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唐氏综合征胎儿胎盘分泌该激素能力异常,导致fβ-hCG水平显著升高,通常为正常值的2~3倍。
(3)游离雌三醇(uE3):由胎儿-胎盘单位合成,唐氏综合征胎儿因肾上腺发育异常,导致uE3水平降低,反映胎盘功能及胎儿代谢状态。
(4)抑制素A(InhibinA):唐氏综合征孕妇血清中该激素水平升高,与胎盘滋养细胞功能异常相关,可作为辅助筛查指标。
2、超声影像学筛查
(1)颈项透明层(NT)测量:孕11~13+6周通过超声检测胎儿颈部皮下液体积聚厚度,NT≥3mm为异常阈值,与唐氏综合征风险呈正相关。
(2)鼻骨缺失或发育不良:唐氏综合征胎儿约60%~70%存在鼻骨未显示或短小,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3)其他结构异常:如心脏强回声光点、肠管强回声、单脐动脉等,虽非特异性,但可增加染色体异常的总体风险。
二、筛查方法与风险评估
1、早孕期联合筛查(孕11~13+6周)
结合NT测量与血清学指标(PAPP-A、fβ-hCG),检测率约85%~90%,假阳性率5%。
2、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孕15~20+6周)
包括三联筛查(AFP、fβ-hCG、uE3)或四联筛查(增加抑制素A),检测率约70%~80%,假阳性率5%。
3、整合筛查或序贯筛查
结合早、中孕期指标,可提高检测率至90%~95%,但需多次抽血及超声检查。
三、特殊人群的筛查建议
1、高龄孕妇(≥35岁)
直接建议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或羊水穿刺,因血清学筛查假阳性率高,且高龄本身为独立风险因素。
2、双胎或多胎妊娠
血清学筛查准确性下降,建议NT测量联合NIPT,必要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
3、有不良孕产史者
如曾生育染色体异常患儿,需直接行羊水穿刺或绒毛取样,避免依赖筛查结果。
四、筛查结果的解读与后续处理
1、风险值判定
通常以1:270为截断值,≥此值定义为高风险,需进一步确诊;1:1000~1:270为临界风险,建议NIPT;<1:1000为低风险,但仍需定期产检。
2、确诊手段
(1)羊水穿刺:孕16~22周进行,可检测全部23对染色体,流产风险约0.1%~0.5%。
(2)绒毛取样:孕10~13周进行,流产风险略高于羊水穿刺。
(3)脐血穿刺:孕18周后进行,风险较高,仅用于特殊情况。
3、非侵入性产前诊断
NIPT通过母体外周血检测胎儿游离DNA,对21-三体综合征检测率>99%,假阳性率<0.1%,但无法检测开放性神经管缺陷等结构异常。
五、筛查的局限性及注意事项
1、筛查非确诊
高风险结果仅提示需进一步检查,低风险亦不能完全排除染色体异常可能。
2、假阳性与假阴性
血清学筛查假阳性率约5%,可能导致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假阴性率约20%~30%,需结合超声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3、生活方式影响
吸烟、肥胖、糖尿病等可能影响血清学指标水平,需在筛查前告知医生相关病史。
4、心理支持
高风险结果可能导致孕妇焦虑,建议及时咨询遗传科医生,了解后续处理方案及心理疏导途径。
唐氏筛查是预防唐氏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但需结合孕妇年龄、病史及超声结果综合评估。高风险孕妇应优先选择侵入性产前诊断或NIPT,避免因延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