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需依据吐蛔或排蛔史、腹痛、呕吐、腹胀等表现及腹部检查、B超检查等,还需与其他肠梗阻鉴别;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驱虫治疗需在肠梗阻缓解后谨慎进行;手术指征为非手术治疗无效且出现相关危险情况,手术方式多为单纯蛔虫团松解术;预防需注重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和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生冷食物等)。
一、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
蛔虫性肠梗阻多有吐蛔或排蛔史,患儿常突发脐周或右下腹阵发性绞痛,伴呕吐、腹胀等。腹部检查可见肠型,可触及条索状包块,B超检查可发现肠腔内蛔虫团影等。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相鉴别,如肠套叠等。
(一)不同年龄患儿表现差异
儿童时期是蛔虫性肠梗阻的高发年龄段,婴幼儿可能因表达不清,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呕吐等,腹部体征可能不典型;年长儿可较准确描述腹痛等症状,体征相对更易察觉。
二、蛔虫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一)一般治疗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胃肠减压可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缓解肠梗阻症状。对于各年龄患儿均适用,但要注意小儿胃肠减压时装置的选择和固定,避免脱出等情况。
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儿的脱水程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补充相应的液体和电解质。例如,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中重度脱水则需静脉补液。不同年龄患儿对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的要求不同,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水电解质变化。
(二)驱虫治疗
可使用合适的驱虫药物,但要谨慎选择,优先考虑对患儿相对安全的药物。一般在肠梗阻缓解后进行驱虫治疗,以彻底清除肠道内蛔虫,防止再次发生肠梗阻。需考虑患儿年龄,低龄儿童使用驱虫药更需谨慎评估。
三、蛔虫性肠梗阻的手术治疗
(一)手术指征
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如肠梗阻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出现腹膜刺激征等情况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例如,患儿腹胀进行性加重,呕吐频繁且为血性,腹部压痛明显伴肌紧张等,提示可能需要手术。
(二)手术方式
多采用单纯蛔虫团松解术等,将肠道内的蛔虫团取出。手术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肠道等组织。对于不同年龄患儿,手术操作需更加精细,充分考虑小儿肠道等组织的特点。
四、预防措施
(一)个人卫生方面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吸吮手指等。这对各年龄儿童都很重要,尤其是低龄儿童,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引导。
(二)饮食方面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的生冷食物,水果要洗净后食用等。减少蛔虫卵进入人体的机会,降低蛔虫感染的风险,从而预防蛔虫性肠梗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