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肠梗阻是一种有肠梗阻症状体征但无机械性梗阻病因的综合征,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等,靠综合诊断,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包括饮食调整、治疗基础病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儿童发病可能与先天性肠道神经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比如先天性巨结肠相关的假性肠梗阻可能在婴儿期就出现症状;成年人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能累及肠道神经肌肉系统,导致肠道动力异常。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确的性别差异导致假性肠梗阻发病率有明显不同,但在疾病的伴随症状等方面可能会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因素中,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肠道动力,增加假性肠梗阻的发病风险;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过少膳食纤维等,也可能干扰肠道正常的运动功能。病史方面,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如帕金森病等影响自主神经的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发生假性肠梗阻的概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特点
一般会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腹胀较为常见,患者自觉腹部膨隆;恶心、呕吐也是常见症状,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等;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便秘,也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但排便量一般较少。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会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肠道动力异常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成年患者可能因长期的不适影响生活质量,出现焦虑等心理问题。
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诊断。实验室检查可能会有一些非特异性的改变,如血常规可有白细胞轻度升高等。影像学检查中,腹部X线可见肠道扩张,但无机械性梗阻的征象,如不存在肠管的绞窄、肠壁的钙化等机械性梗阻的特征;腹部CT等检查也有助于排除机械性梗阻的情况。此外,肠道动力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如通过测压等方法评估肠道的动力情况,可发现肠道动力异常的表现。
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腹痛、腹胀等症状,可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饮食方面,建议患者进食易消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以维持肠道正常的蠕动功能,但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消化情况调整,比如对于消化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调整食物的质地。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保证营养摄入,因为其生长发育对营养需求较高,肠道动力异常影响营养吸收时,可能需要通过肠内营养支持等方式来保证营养供应。对于有精神压力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理疏导等干预,以缓解精神压力对肠道动力的影响。同时,要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改善肠道动力障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