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异常、先天性粘连带)和后天性因素(腹腔手术史、腹腔炎症、腹腔内异物、腹部创伤),处理原则分为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防治感染和中毒、观察病情变化)和手术治疗(手术指征为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怀疑绞窄性肠梗阻、反复发生影响生活质量者,手术方式有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短路手术)。
一、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1.胚胎发育异常:在胚胎时期,肠道的发育过程出现异常,例如部分肠管旋转不良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肠管之间的位置关系异常,为日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埋下隐患。这种先天性因素在婴幼儿等人群中可能存在,由于胚胎发育是在母体中完成的,孕期的一些不良因素可能会增加胚胎发育异常的风险,但具体机制尚与多种复杂的胚胎发育调控因素相关。
2.先天性粘连带:胎儿时期形成的先天性粘连带,可束缚肠管,当肠管蠕动时,可能会导致肠管通过粘连带处受阻,引发肠梗阻。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引起肠梗阻症状。
(二)后天性因素
1.腹腔手术史:腹部手术是引起粘连性肠梗阻最常见的后天性因素。手术过程中,腹腔内组织受到创伤,腹膜受到刺激,机体启动修复反应,导致纤维蛋白渗出、纤维组织增生,进而形成粘连。不同的手术类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概率有所差异,例如盆腔手术、阑尾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手术等都可能因手术操作导致腹腔粘连。术后的恢复过程中,肠管的蠕动恢复、腹腔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与粘连的形成和后续是否发生肠梗阻相关。一般来说,术后早期发生的粘连性肠梗阻多与手术操作直接相关,而术后远期发生的粘连可能与肠管的蠕动、腹腔内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2.腹腔炎症:腹腔内的炎症性疾病,如阑尾炎、盆腔炎、腹膜炎等。炎症会刺激腹膜,使腹膜充血、水肿,渗出增加,之后纤维蛋白沉积、机化形成粘连。例如,严重的腹膜炎患者,腹腔内大量炎性渗出,炎症消退后很容易形成广泛的腹腔粘连。不同的炎症性疾病,其炎症程度、范围等不同,对粘连形成的影响也不同。比如急性阑尾炎如果炎症扩散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风险相对较高。
3.腹腔内异物:腹腔内遗留的异物,如手术中遗留的纱布、器械碎片等,会刺激腹腔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粘连形成。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有异物存在,就会持续刺激腹腔,增加粘连的发生概率。异物的存在会破坏腹腔内的正常组织环境,促使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粘连,进而可能引发肠梗阻。
4.腹部创伤: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创伤后,腹腔内组织受损,也可导致粘连形成。创伤引起的出血、组织损伤等会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粘连。例如,严重的腹部闭合性创伤,腹腔内肠管等组织受到挫伤,之后可能会形成粘连。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粘连形成的可能性和程度也不同,严重创伤可能导致更广泛、更严重的粘连,增加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二、粘连性肠梗阻的处理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胃肠减压:通过放置胃管,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胃肠道扩张,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对于各种类型的粘连性肠梗阻,只要无手术禁忌证,都可首先尝试胃肠减压。在胃肠减压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等变化,一般来说,引流液量逐渐减少、颜色由浑浊转为清亮,提示肠梗阻可能在缓解。但对于一些病情较重、胃肠减压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虑其他治疗措施。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根据患者的呕吐情况、脱水体征、血液生化检查等结果,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纠正酸碱平衡失调。由于肠梗阻患者存在大量液体丢失,可能会出现脱水、低钠、低钾等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例如,频繁呕吐可导致大量胃酸丢失,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而肠管扩张、积液可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精确计算补液量和补液种类,一般先补充等渗盐水,然后根据血生化结果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同时纠正酸碱失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对水、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监测,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3.防治感染和中毒: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细菌感染,因为肠梗阻时肠管扩张,肠壁血运障碍,容易发生细菌移位,引起腹腔感染甚至全身性感染。抗生素的选择需要根据可能的病原菌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一般需要覆盖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等。同时,可应用生长抑素等药物减少消化液的分泌,有利于减轻肠道水肿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防治感染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4.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如果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腹痛加剧、腹胀明显加重、出现腹膜刺激征、肠鸣音由亢进转为减弱或消失等情况,提示可能有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需要及时改为手术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观察的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婴幼儿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需要更加仔细观察其腹部体征、精神状态等变化;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需要加强监测。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怀疑为绞窄性肠梗阻者;反复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者。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必须尽早手术,因为肠管绞窄时间过长会导致肠管坏死、穿孔,引起严重的腹腔感染甚至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在判断是否为绞窄性肠梗阻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如持续剧烈腹痛、呕吐物为血性或肛门排血性液体等)、体征(如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以及腹部可触及固定压痛的肿块等)和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可见孤立、胀大的肠袢且位置固定不变等)。
2.手术方式
粘连松解术:对于粘连范围较局限、粘连不太紧密的情况,可采用粘连松解术,将粘连的肠管分离,恢复肠管的通畅。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粘连程度较轻的患者,通过仔细分离粘连组织,避免损伤肠管。但在分离粘连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肠管的血运和完整性。
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管因粘连导致绞窄、坏死,需要行肠切除吻合术。切除坏死的肠管后,将两端健康的肠管进行吻合。手术中要确保吻合口的血运良好,吻合技术可靠,防止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肠管相对较细,进行肠切除吻合术时需要更加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肠管生长发育的影响。
短路手术:如果粘连广泛,无法进行粘连松解或肠切除吻合,可考虑短路手术,即做肠管之间的侧-侧吻合,使肠内容物绕过粘连部位,恢复肠腔通畅。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粘连非常广泛、无法进行其他常规手术的情况,但术后仍有再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