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五驾马车包括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和药物治疗等。
1、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糖尿病管理的基础。通过向患者及家属普及糖尿病相关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并发症、治疗方法等,可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全貌,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例如,让患者知晓高血糖可能引发的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等)和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风险,从而积极配合治疗。
2、医学营养治疗
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年龄、性别、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要保证营养均衡,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5%-20%,脂肪占20%-30%。例如,对于体重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比例。
3、运动治疗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频率一般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5-7天进行。例如,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快走。
4、血糖监测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监测方法有血糖仪自我监测毛细血管血糖,以及定期到医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来说,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如每天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可每周监测2-3天。
5、药物治疗
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2型糖尿病常用的二甲双胍、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1型糖尿病主要依靠胰岛素治疗。药物的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的血糖水平、肝肾功能、并发症等情况。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经肾排泄的药物,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妊娠糖尿病患者用药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一般优先考虑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糖、低血压等的发生风险较高,用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