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综合征,病因包括最常见的颅内动脉瘤、多见于青少年的脑血管畸形及其他少见因素,症状有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体征有脑膜刺激征等,诊断首选头颅CT,腰穿可辅助,治疗有一般治疗、防再出血、防治脑血管痉挛及手术,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康复需注意相关事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可急性起病,病情变化多端。
二、病因
1.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病因,约占50%-85%,好发于脑动脉分叉处等部位,年龄、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可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2.脑血管畸形:多见于青少年,以动静脉畸形常见,血管结构异常易致破裂出血。
3.其他: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等也可引发,但相对少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突发剧烈头痛,多为炸裂样剧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短暂意识障碍、烦躁不安等。
2.体征:脑膜刺激征阳性,表现为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有眼部症状(如玻璃体下片状出血等)。
四、诊断
1.头颅CT:是首选检查方法,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能快速明确出血情况。
2.腰穿:若头颅CT未发现明显出血但临床高度怀疑,可行腰穿,可见均匀血性脑脊液。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环境安静,调控血压至适宜水平,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防止再出血:使用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等,减少再出血风险。
3.防治脑血管痉挛:应用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改善脑血管痉挛情况。
4.手术治疗:对于明确病因是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动脉瘤夹闭术、血管畸形切除术等。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预后与出血量、病因、是否及时治疗等相关,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未及时处理,再出血风险高,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脑血管畸形等病因经手术治疗后预后相对可能较好。
2.康复:康复阶段需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严格控制血压,定期复查,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在医生指导下的肢体功能康复等),同时需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老年人血压波动大可能增加再出血风险,且要注意药物使用的安全性,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选择治疗方案。
2.儿童: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及时与儿科专业医生协作制定个性化治疗及护理方案,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在治疗过程中尤其要关注药物使用的年龄禁忌,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