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好发于青春期女性,需注意经期保暖等;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的病变,有经量过多、进行性痛经等症状,好发于30-50岁经产妇,出现相关情况需及时就医,两者在发病机制、妇科检查结果、好发人群等方面有差异
一、原发性痛经与腺肌病的概念区别
1.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发生在月经初潮后的青春期女性,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Fα和前列环素(PGI)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Fα含量升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通常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在经前12小时出现,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主要症状是经量过多、经期延长和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疼痛位于下腹深部及腰骶部,常于月经来潮前1周开始,月经来潮时加重,妇科检查子宫呈均匀增大或有局限性结节隆起,质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二、两者的关联与差异体现
1.关联方面:腺肌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痛经症状,但其痛经是由于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肌层,在经期时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出血、水肿,刺激子宫肌层收缩等导致,而原发性痛经无子宫肌层的内膜异位情况。
2.差异体现
发病机制:原发性痛经主要与前列腺素含量异常有关;腺肌病是子宫内膜异位至子宫肌层所致。
妇科检查结果: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腺肌病妇科检查子宫有均匀增大或局限性结节隆起等器质性改变。
好发人群:原发性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女性;腺肌病好发于经产妇。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相关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常见人群):应注意经期保暖,可通过热敷下腹部缓解不适;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若痛经影响生活学习,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正确认识原发性痛经,避免因痛经产生过度焦虑情绪。
2.经产妇(腺肌病常见人群):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经量增多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妇科检查、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腺肌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经期卫生,避免经期性生活;对于有生育需求的经产妇,若合并腺肌病可能会影响受孕,需在医生评估下进行相应处理;已完成生育的经产妇若腺肌病症状严重,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但手术治疗需谨慎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