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萎缩原因有随年龄增长的生理性因素、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致脑区萎缩)、血管性因素(长期高血压等引发脑萎缩)、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增加脑萎缩风险)及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造成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力等减退)、运动功能异常(运动迟缓等)、精神行为异常(情绪等改变)。
一、大脑萎缩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逐渐衰退,大脑也不例外,50岁以后会出现生理性脑萎缩,女性在更年期后因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加速生理性脑萎缩进程。
(二)疾病相关因素
1.神经系统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皮质、海马体等区域会发生萎缩,其病理机制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等有关;帕金森病会导致黑质等脑区神经细胞变性、丢失,引起相应脑区萎缩;亨廷顿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基因异常致使大脑基底节等区域进行性萎缩。
2.血管性因素:长期高血压可损伤脑血管,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等,反复的脑血管事件会使脑实质缺血、坏死、软化,进而造成脑萎缩,研究显示高血压病史超过10年者脑萎缩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脑小血管病会破坏脑内小血管结构和功能,影响脑实质血供,逐步导致脑萎缩。
3.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脑血液供应,还可通过氧化应激、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积累等机制损伤神经细胞,长期糖尿病患者脑萎缩风险增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与正常功能,儿童期发病可致脑发育迟缓、萎缩,成人期发病也会引起脑实质代谢改变,出现脑萎缩。
(三)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吸烟会使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减少脑血流量,增加脑萎缩风险;酗酒者酒精会直接毒害神经细胞、破坏血脑屏障、引起脑内代谢紊乱,加速大脑萎缩进程,长期大量饮酒者脑萎缩程度明显重于非饮酒者;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代谢率降低,血液循环不畅,脑的供血供氧相对不足,易促进大脑萎缩发生。
二、大脑萎缩可能的后果
(一)认知功能障碍
大脑萎缩可致记忆力减退,早期表现为近事记忆障碍,逐渐发展为远事记忆受影响;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下降,如难以完成复杂日常生活任务;语言功能也会受影响,表现为说话流利度下降、找词困难、理解能力减退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随脑萎缩进展认知功能进行性恶化。
(二)运动功能异常
若脑萎缩累及基底节等运动相关脑区,会出现运动迟缓,如行走速度减慢、肢体动作笨拙;可出现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致肢体僵硬、活动受限,或肌张力减低致肢体软弱无力;还会导致平衡功能障碍,增加跌倒风险,尤其老年脑萎缩患者跌倒后易引发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三)精神行为异常
部分脑萎缩患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抑郁或焦虑;人格改变,如原本人格温和者变得暴躁、自私等;还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