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致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包括占比超半数的先天性动脉瘤、多见于青少年的脑血管畸形、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及少见病因,临床表现有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及脑膜刺激征等体征,诊断靠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及腰椎穿刺,预后与病因等相关,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断、妊娠期女性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病理状态。蛛网膜下腔是位于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正常情况下含少量脑脊液,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该腔隙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二、常见病因
1.先天性动脉瘤:约占50%以上,好发于脑动脉环前部,青年人群中因先天性血管壁结构缺陷,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易破裂,是最常见病因。2.脑血管畸形:多见于青少年,以动静脉畸形(AVM)为主,畸形血管团的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3.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常见于老年人,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壁受损形成微动脉瘤,血压波动时易破裂出血。4.其他少见病因: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等也可引发,但相对罕见。三、临床表现特征
1.症状表现:突发剧烈头痛,呈炸裂样或胀痛,常伴恶心、呕吐,可出现意识障碍,轻者短暂意识模糊,重者迅速昏迷,部分患者有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少数起病隐匿,头痛不剧烈。2.体征表现:脑膜刺激征明显,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常见,部分患者有眼部症状,如眼底玻璃体下片状出血,若出血累及动眼神经等,可致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四、诊断手段
1.影像学检查:头颅CT为首选,发病早期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头颅MRI急性期敏感度低于CT,亚急性期对发现动脉瘤等有帮助;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的“金标准”,能明确出血原因、部位及血管解剖情况。2.腰椎穿刺:头颅CT未发现出血但临床高度怀疑时可进行,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但腰穿有诱发脑疝风险,操作需谨慎。五、预后相关因素
1.预后差异:与病因、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及时性等相关。动脉瘤引起的出血及时治疗部分可恢复良好,但再出血风险高;脑血管畸形出血预后因个体而异;老年人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预后相对差。2.影响因素:年龄大、出血量多、意识障碍严重、未及时明确病因并治疗的患者预后不良。六、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相对少见,病因多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外伤等,病情变化快,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治疗优先考虑非侵入性或对神经系统影响小的措施。2.老年人:常由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引起,多伴基础疾病,头痛等症状不典型易延误诊断,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控制出血同时管理其他基础病。3.妊娠期女性:罕见,病因与非妊娠期类似,治疗需权衡母亲病情与胎儿安全,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