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病,机体免疫系统产抗体破坏受体致冲动传递障碍,有肌群波动性易疲劳等表现,可依临床表现、新斯的明试验、血清抗体检测、肌电图诊断,治疗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等,儿童需关注用药安全,育龄女孕期需监测病情,老年要综合基础病选治疗方案。
一、定义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产生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致使神经冲动传递出现障碍,进而造成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与极易疲劳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
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针对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与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干扰了乙酰胆碱与受体的正常结合,阻碍神经冲动向肌肉的有效传递,最终引发肌肉无力等一系列症状。
三、临床表现
1.受累肌群特点:具有波动性和易疲劳性,活动后症状往往加重,休息或经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后症状可减轻。常见受累肌群包括眼外肌,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等;面部表情肌受累时可出现表情淡漠、苦笑面容等;咀嚼肌、吞咽肌受累则会有咀嚼无力、吞咽困难、说话不清等表现;呼吸肌受累时可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危及生命。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儿童患者可能以眼外肌受累为主,如单纯眼睑下垂等;成年患者受累肌群表现更为多样,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较大。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依据患者典型的骨骼肌无力及疲劳加重、休息后缓解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新斯的明试验:通过肌内注射新斯的明药物,观察肌肉力量改善情况来辅助诊断,若用药后肌肉无力症状明显改善,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3.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该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活动度。
4.肌电图检查:可见特征性的重复神经电刺激异常,如低频重复电刺激时出现动作电位波幅递减等表现,对诊断有一定特异性。
五、治疗原则
1.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增加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含量,改善肌肉无力症状,常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调节免疫。
2.免疫抑制剂:用于调节机体异常免疫反应,如糖皮质激素等,可抑制自身抗体产生,控制病情进展。
3.危象处理:对于出现呼吸肌等严重受累导致呼吸困难的危象患者,可采取血浆置换、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手段,迅速改善症状,维持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重症肌无力需特别关注用药安全,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或有较大不良反应的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需加强病情观察。
2.育龄女性患者:妊娠可能影响重症肌无力病情,部分患者孕期病情会加重,部分可能缓解,需在孕前、孕期及产后密切监测病情,合理调整药物使用,因为部分治疗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要权衡药物对母亲病情控制和胎儿发育的利弊。
3.老年患者: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对其他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脏器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