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会引发认知功能减退(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计算力下降)、精神行为异常(如情绪、人格、行为改变)、运动功能障碍(步态异常、肢体运动不协调、吞咽困难)及其他症状(视力、听力改变、二便失禁),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照料者负担等。
一、认知功能减退
1.记忆力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例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丢失物品等。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对过去的经历等也逐渐遗忘。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脑萎缩导致的记忆力下降可能更容易被忽视,因为正常衰老也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记忆力减退,但脑萎缩引起的往往会进行性加重。对于有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脑萎缩导致记忆力下降的风险可能更高。
2.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进行学习、工作等活动时容易分心。这会影响其日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比如在工作中可能频繁出错,学习新知识的效率降低。在儿童脑萎缩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如果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等病史,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社交发展。
3.计算力减退:表现为对简单数字的计算能力下降,例如算错简单的加减法等。对于一些从事需要良好计算能力工作的人群,如财务人员等,脑萎缩导致的计算力减退会对其职业造成严重影响。在老年人中,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计算能力随年龄下降的情况,但脑萎缩引起的计算力减退往往更为明显且进展较快。
二、精神行为异常
1.情绪改变: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烦躁,或者变得淡漠、抑郁等。老年人脑萎缩时,情绪改变较为常见,可能与大脑神经递质等功能紊乱有关。对于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的人群,脑萎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在女性更年期等特殊时期,脑萎缩导致的情绪改变可能会被错误归因于更年期综合征,需要注意鉴别。
2.人格改变:患者的性格可能发生明显变化,比如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变得粗暴、自私等。这种人格改变会影响其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在儿童脑萎缩中,如果是由于先天性因素导致,人格改变可能会影响其社会化发展,与同龄儿童的交往出现困难。
3.行为异常:可能出现无目的的徘徊、重复刻板行为等。例如反复开关门、整理物品等。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这种行为异常可能会增加其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在患有脑萎缩的痴呆患者中,行为异常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照料者的照料负担。
三、运动功能障碍
1.步态异常:早期可能表现为步态不稳,走路时容易摔倒。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慌张步态等。老年人脑萎缩出现步态异常时,由于平衡能力下降,摔倒的风险较高,可能会导致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有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性疾病病史的人群,脑萎缩可能会加重其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障碍。
2.肢体运动不协调:表现为肢体震颤、动作迟缓、精细动作困难等。例如拿东西时手抖、系纽扣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在儿童脑萎缩中,如果是由于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肢体运动不协调可能会影响其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导致其在运动能力发展方面落后于同龄人。
3.吞咽困难:晚期脑萎缩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容易导致呛咳,进而引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需要特别注意饮食护理,避免误吸。在脑萎缩合并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可能较高。
四、其他症状
1.视力、听力改变:部分脑萎缩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情况。视力下降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等,听力减退则表现为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在老年人中,本身视力和听力就可能逐渐下降,脑萎缩导致的视力、听力改变可能会加重这种情况,影响其日常生活交流和出行安全。
2.二便失禁:晚期脑萎缩患者可能出现二便失禁的情况,这是由于大脑对排尿、排便的控制功能丧失所致。对于出现二便失禁的患者,需要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长期照料脑萎缩患者的过程中,二便失禁的护理是一项重要且需要耐心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