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约30%50%患者发生,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有关,需采取鼻饲等减少误吸风险、定时翻身拍背促排痰)、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20%40%,易致肺栓塞,应尽早肢体活动或康复训练、用弹力袜预防)、压疮(长期卧床致局部受压,好发骨突处,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加强营养)、应激性溃疡(约10%20%患者出现,有高危因素者预防性用胃黏膜保护剂,密切观察大便等情况)、肩关节半脱位(患侧上肢弛缓易出现,需正确肢体摆放、用吊带托起上肢预防)、认知障碍相关并发症(部分患者出现,需专人陪护、加强环境安全管理、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水电解质紊乱(因摄入减少等致,需密切监测电解质、调整补液方案)、营养不良(因吞咽困难等致,需制定合理营养支持方案保证营养摄入)。
一、肺部感染
脑梗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吞咽困难等原因,容易发生肺部感染。长期卧床会使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排出,堆积在肺部易引发感染;吞咽困难则可能导致食物或唾液误吸入气管。研究表明,约30%50%的脑梗死患者会发生肺部感染,这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对于有吞咽困难的脑梗死患者,早期可考虑鼻饲等营养支持方式以减少误吸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脑梗死患者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回流减慢,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下肢深静脉,其发生率相对较高。据统计,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可达20%40%。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这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对于脑梗死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或康复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可以使用弹力袜等辅助设备预防深静脉血栓。
三、压疮
长期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压疮。好发部位为骶尾部、足跟、髋部等骨突处。如果不及时处理,压疮可能会引发感染,加重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长期卧床患者,要定期更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减压设备;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促进皮肤的修复。
四、应激性溃疡
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可能会出现应激状态,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应激性溃疡。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研究发现,约10%20%的脑梗死患者会发生应激性溃疡。对于有高危因素的脑梗死患者,可预防性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密切观察患者的大便颜色和性状,以及有无呕血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五、肩关节半脱位
脑梗死患者患侧上肢通常处于弛缓状态,容易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这会影响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和肢体功能恢复。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肢体摆放,避免患侧上肢长时间下垂等不良姿势,可使用吊带等辅助设备适当托起上肢,预防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
六、认知障碍相关并发症
部分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认知障碍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外事件,如走失、误服药物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需要有专人陪护,加强环境安全管理,清除危险因素,如将药物放置在患者不易拿到的地方等,同时积极进行认知康复训练,促进认知功能的改善。
七、水电解质紊乱
脑梗死患者由于摄入减少、应用利尿剂等原因,容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常见的有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会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加重病情。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保证水电解质平衡。例如,对于低钠血症患者,要合理补充钠盐,但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纠正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严重并发症。
八、营养不良
脑梗死患者由于吞咽困难、食欲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于吞咽困难患者可采用鼻饲或肠内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