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维持生命体征、调控血压)、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动脉溶栓、血管内取栓)、神经保护治疗(用依达拉奉、丁苯酞等)、康复治疗(早期和后期康复),还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老年、儿童、妊娠期脑梗死各有不同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
1.维持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确保内环境稳定。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能需要吸氧甚至机械通气来维持正常的血氧水平,这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脑功能保护至关重要,因为脑组织对缺氧耐受能力较差,血氧供应不足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2.调控血压:脑梗死急性期血压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不急于快速降压。如果收缩压≥220mmHg或舒张压≥120mmHg,可谨慎使用降压药物;如果平均动脉压过高(>130mmHg),也需适当降压。要根据患者的基础血压、年龄、既往血压情况等综合调整血压,因为不当的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脑灌注,加重梗死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损伤。
二、再灌注治疗
1.静脉溶栓:常用药物为阿替普酶或尿激酶等。阿替普酶需要在发病4.5小时内应用,尿激酶可在6小时内应用。静脉溶栓能够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但溶栓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近2-4周有活动性内出血等情况禁忌溶栓。
2.动脉溶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在发病6-24小时内可考虑动脉溶栓。相比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可以更精准地将药物输送到闭塞血管局部,增加再通的概率,但操作相对复杂,有更高的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风险。
3.血管内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24小时内(部分可延长至7天内),如果符合相关标准,可进行血管内取栓治疗。通过机械取栓装置直接取出血管内的血栓,使血管再通,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是近年来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
三、神经保护治疗
可使用依达拉奉等药物,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神经元。还有丁苯酞,它可以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脑血流,促进梗死区的血管新生,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的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早期康复可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例如,对于瘫痪肢体进行被动关节活动,每天多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防止关节僵硬。
2.后期康复:当患者病情进一步稳定后,进入后期康复阶段,包括肢体的主动运动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以及言语功能训练、认知功能训练等。根据患者的具体功能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比如对于有言语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言语康复训练,从简单的发音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词汇、语句的表达训练。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脑梗死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调控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需要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溶栓药物时,老年患者出血风险相对更高,需要严格评估出血风险与再通获益的平衡。
2.儿童脑梗死:儿童脑梗死相对少见,但病因多样,如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等。治疗上除了遵循一般脑梗死治疗原则外,更要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药物选择上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康复治疗要更加注重儿童的心理因素,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式,以促进其神经功能和身体功能的恢复,同时要积极查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3.妊娠期脑梗死:妊娠期脑梗死较为罕见,但处理起来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例如溶栓治疗在妊娠期的应用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溶栓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主要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如控制血压、改善脑循环等,待分娩后再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