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两种分型及相关治疗、预防要点。TOAST分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由高血压等致血管内皮损伤,应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心源性栓塞型(心脏栓子脱落阻塞脑血管,起病急、症状重,有心脏疾病者应治疗原发病并抗凝)、小动脉闭塞型(脑内小动脉病变致闭塞,多见于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压)、其他明确病因型(由血管炎等多种原因导致,诊断复杂,有相关基础疾病者应关注病情)、不明原因型(检查未明确病因,需积极二级预防);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有完全前循环梗死(表现为三联征,病情重、预后差)、部分前循环梗死(表现较局限,症状相对轻)、后循环梗死(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有相关病史者需注意颈部保健)、腔隙性梗死(症状轻,与高血压相关,患者应控压),不同分型治疗和预防有差异,医生会制定个体化方案,特殊人群治疗康复需更谨慎。
一、TOAST分型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此型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常见病因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临床症状与梗死部位相关,如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可出现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患此型脑梗死风险较高。此类患者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2.心源性栓塞型
主要由心脏来源的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脑血管所致。常见病因包括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等。由于栓子突然阻塞血管,起病急骤,症状往往较重。对于有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进行抗凝治疗,以降低脑梗死发生风险。老年人、有心脏病家族史者更需关注心脏健康。
3.小动脉闭塞型
通常是脑内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等导致小动脉闭塞。患者常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多见于长期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易损伤小动脉。这类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定期体检,监测血压变化。
4.其他明确病因型
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炎、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各异,诊断相对复杂,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有相关基础疾病或特殊病史的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
5.不明原因型
经过详细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脑梗死归为此型。可能是现有检查手段的局限性未能发现病因,也可能存在尚未明确的致病因素。对于此类患者,仍需积极进行二级预防,改善生活方式,定期随访。
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该型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包括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如失语、失用等。通常提示较大血管病变,病情较重,预后较差。多见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表现较TACI局限,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项,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局限。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要及时治疗和康复。中老年人及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需警惕。
3.后循环梗死(POCI)
主要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可出现脑干、小脑、枕叶等部位受损的表现,如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有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史的人群,患此型脑梗死风险增加,平时应注意颈部保健,避免突然转头等动作。
4.腔隙性梗死(LACI)
症状较轻,常表现为单一的神经功能缺损,如纯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卒中。多由小动脉病变引起,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降低腔隙性梗死的发生风险。
不同脑梗死分型在治疗和预防上有所差异,医生会根据具体分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无论哪种分型,患者都应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以降低脑梗死复发风险。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有多种基础疾病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更加谨慎,应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