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是由各种原因致脑组织体积缩小、细胞数目减少的神经退行性改变,影像学可见脑沟增宽等表现。常见病因有年龄、疾病(神经系统、脑血管、遗传疾病)、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认知、运动功能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对不同人群影响不同,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健康生活,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治原发病,儿童脑萎缩多与遗传等有关需及时就医。
一、常见病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脑组织会逐渐发生生理性萎缩,这是一种正常的衰老表现,但一般进展较为缓慢。例如,老年人的脑体积会较年轻时有所减小,脑沟可能会有轻度增宽等情况,但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属于生理性的脑萎缩。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同时伴有脑萎缩,主要表现为海马体等脑区的萎缩;帕金森病也可能伴随脑萎缩的发生,其病理改变会影响脑内多个区域的神经细胞,进而导致脑体积减小。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会破坏局部的脑组织,长期反复的脑血管病变可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萎缩。比如,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梗死区域对应的脑组织会逐渐萎缩,进而影响相应的神经功能,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脑萎缩,如亨廷顿舞蹈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基因缺陷会导致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细胞进行性退化和萎缩,出现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等症状。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酗酒会损伤脑组织,导致脑萎缩。酒精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功能,破坏血脑屏障,使脑组织发生萎缩,进而出现记忆力减退、共济失调等表现;长期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等,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脑萎缩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
认知功能障碍:轻度脑萎缩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轻度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例如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认知能力全面下降,包括计算力减退、定向力障碍等。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如不能正确识别家人、不能完成简单的穿衣、吃饭等动作。
运动功能异常:部分脑萎缩患者会出现运动方面的问题,如步态不稳,走路时摇摇晃晃,像醉酒步态;还可能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表现,例如拿东西时手部震颤、动作不灵活等。
精神行为异常:有些脑萎缩患者会出现精神行为的改变,如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抑郁或焦虑;有的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脑沟、脑室等结构的变化,对于脑萎缩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能发现脑体积缩小、脑室扩大等情况,但相对于MRI,其对脑组织细节的显示不如MRI清晰。
头颅MRI:是诊断脑萎缩更敏感的方法,能够更精确地观察脑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比如可以发现早期的脑实质萎缩、海马体萎缩等情况,对于脑萎缩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感觉等,来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脑萎缩以及脑萎缩的严重程度。
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脑萎缩较为常见,要注意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头颅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萎缩。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健康,延缓脑萎缩的进展。
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本身患有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病情发展,从而减少脑萎缩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进展速度。例如,患有高血压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因为高血压、高血糖等都可能加重脑萎缩的进程。
儿童:儿童时期出现脑萎缩相对较少见,多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发育异常等有关。如果儿童出现脑萎缩相关症状,如发育迟缓、运动障碍等,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明确病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