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萎缩可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事物困难)、精神行为异常(如情绪不稳定、人格改变、行为异常)、运动功能相关症状(如步态异常、肢体僵硬、共济失调)及其他相关症状(如语言障碍、视力听力变化),不同人群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在各症状表现上有差异。
一、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症状
1.记忆力减退:早期可能表现为近记忆力下降,比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随着病情进展,远记忆力也会受到影响,对过去的重大事件、经历等的记忆也逐渐模糊。例如一些脑萎缩患者会反复询问同样的问题,因为已经忘记之前得到的回答,这与大脑海马等与记忆相关区域的萎缩导致记忆存储和提取功能受损有关,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老年人相对更易察觉自身记忆力变化,因为日常活动中对记忆依赖更明显。
2.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完成某项任务,比如阅读文章时容易分心,很容易被外界的微小干扰所吸引,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和聚焦功能,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都可能出现,长期缺乏规律作息、过度劳累等可能加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3.学习新事物困难:很难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或技能,比如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新的操作技术等会比以往更加吃力,这是因为脑萎缩导致大脑的认知学习相关区域功能减退,年龄越大的人群可能越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大脑本身有一定退化趋势,再加上脑萎缩会加速这种认知学习能力的下降。
二、精神行为异常相关症状
1.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可能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变得焦虑、抑郁或者烦躁不安。例如有的脑萎缩患者会无端地感到紧张、担忧,或者长时间处于情绪低落状态,这与脑萎缩影响了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有关,像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变化会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不同性别都可能发生,但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情绪方面的较大波动,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压力大等会加重情绪不稳定情况。
2.人格改变:原本性格温和的人可能变得变得孤僻、自私、固执等,或者原本外向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退缩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额叶等与人格相关区域的功能,使得人格的调节和表现出现异常,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人格改变,但老年人由于大脑基础状态的原因,人格改变相对更易被周围人察觉,有脑部疾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可能面临更高的脑萎缩伴发人格改变风险。
3.行为异常:可能出现一些无目的的重复动作,比如反复整理物品、反复开关门等,或者出现冲动行为,例如突然冲动地做出一些危险动作等。这是由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行为的控制功能受损,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行为异常表现,有脑部外伤等病史的人群脑萎缩发生风险较高,也更易出现行为异常症状。
三、运动功能相关症状
1.步态异常:行走时可能出现步态不稳,步伐变小、变慢,容易摔倒。例如走路时双脚间距变宽,像企鹅一样摇摆,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与运动协调相关的区域,导致平衡和步态调节功能障碍,老年人由于本身平衡功能相对较弱,脑萎缩导致的步态异常可能更明显,有脑卒中病史等人群脑萎缩发生概率增加,也更容易出现步态异常情况。
2.肢体僵硬:肢体肌肉变得僵硬,活动不灵活,比如手臂抬起、弯曲等动作变得困难,转动颈部时也可能感觉不灵活。这与脑萎缩影响了锥体外系等相关运动调控结构有关,使得肌肉的张力调节出现异常,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但年龄较大者由于肌肉本身弹性等下降,肢体僵硬可能更显著,长期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人群可能会加重肢体僵硬的感觉。
3.共济失调:表现为动作不协调,比如拿东西时手抖,难以准确握住物品,写字时字体变得歪斜、不规则等。这是因为小脑等共济运动相关区域受损,导致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协调性丧失,男性和女性在发生共济失调时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遗传性脑部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共济失调相关脑萎缩发生风险较高。
四、其他相关症状
1.语言障碍:可能出现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比如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说话语速变慢等。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语言中枢及相关传导通路,导致语言功能受损,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脑萎缩伴发语言障碍的风险,有脑部感染病史等人群也可能出现语言障碍相关脑萎缩表现。
2.视力听力变化:部分脑萎缩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听力减退等情况。视力方面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听力方面则是对声音的敏感度降低等,这与脑萎缩影响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中枢及传导结构有关,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本身视力听力就有一定退化趋势,脑萎缩会进一步加重这种视觉和听觉功能的减退,有眼部或耳部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脑萎缩时视力听力变化可能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