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梗塞是因供应脑干的血管病变致阻塞,引发脑干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病,病因有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血管病变等)和其他因素(血液成分异常、血管痉挛等);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意识障碍、生命体征改变)和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眼球运动、面部、肢体等异常);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脑血管造影);治疗分急性期(一般治疗、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等)和康复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死亡率、致残率较高,早期诊治及康复可改善预后,老年人等基础病患者预后差,康复中要防并发症。
一、定义
脑干梗塞是一种由于供应脑干的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血管阻塞,进而引起脑干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的脑血管疾病。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包含中脑、脑桥和延髓等重要结构,控制着呼吸、心跳、血压等基本生命活动以及眼球运动、面部感觉和运动等多种重要功能。
二、病因
1.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动脉管壁内膜受损,脂质沉积等原因,导致血管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引起脑干供血不足。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心源性栓塞: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内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阻塞脑干的血管。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发生心源性栓塞导致脑干梗塞的风险较高。
小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干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等,可导致小血管闭塞,引发脑干梗塞,这种情况在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中更易出现。
2.其他因素
血液成分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等,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干血管阻塞。
血管痉挛: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可能引起脑干局部血管痉挛,影响血液供应,从而诱发脑干梗塞。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昏睡,重者可出现昏迷。这与脑干受损影响了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有关,该系统对维持大脑皮质的清醒状态起重要作用。
生命体征改变:可出现呼吸节律异常,如潮式呼吸、呼吸暂停等;心跳加快或减慢;血压波动等。因为脑干是呼吸、循环中枢所在部位,其功能受损会直接影响这些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
2.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眼球运动障碍:可出现眼球固定、凝视麻痹等。例如,中脑受损可能导致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眼球不能向上、向下、向内转动,同时伴有瞳孔散大等。
面部感觉和运动异常:脑桥病变可引起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面部肌肉瘫痪,出现口角歪斜等症状。
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延髓病变可导致肢体运动无力、感觉减退等,严重时可出现四肢瘫痪。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发病早期头颅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发病24-48小时后,可发现脑干部位的低密度梗死灶。不过,对于脑干小梗死灶的早期诊断,头颅CT的敏感性相对有限。
头颅MRI:是诊断脑干梗塞的重要手段,发病后即可发现脑干内的异常信号灶,能更早、更清晰地显示脑干梗塞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尤其是对于早期微小梗死灶的诊断价值较高。
2.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侧支循环情况等,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考虑血管内治疗等特殊情况时才会进行。
五、治疗原则
1.急性期治疗
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保证呼吸功能稳定是关键,因为脑干梗塞可能影响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溶栓治疗:如果符合溶栓适应证,在发病早期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但需要严格把握溶栓的时间窗(一般为发病后4.5小时内),并且要排除溶栓禁忌证,因为脑干部位的血管较细,溶栓治疗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但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等情况。
神经保护治疗:使用一些药物来保护神经细胞,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如依达拉奉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
2.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的时机和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计划。
六、预后
脑干梗塞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梗塞的部位、范围、治疗是否及时规范以及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等。一般来说,脑干梗塞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因为脑干是生命中枢所在部位,病变后对机体功能的影响较大。但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在病情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部分患者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在康复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同时要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压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