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按病因分为低血容量性(因大量失血失液致有效循环血量骤降)、感染性(由病原体感染致炎症反应使循环血量减少伴心损)、心源性(因心脏泵血衰竭致灌注不足)、过敏性(因过敏引发Ⅰ型超敏反应致循环血量锐减伴严重表现)、神经源性(因神经调节障碍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常合并基础病病情进展快表现不典型需密切监测,儿童代偿弱循环衰竭急需快速评估优先非药物干预补充循环血量并注意安全用药。
一、按病因分类及特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多因大量失血(如外伤大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失液(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骤降,导致组织灌注不足。
(二)感染性休克
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致,病原体释放毒素,引发全身炎症反应,致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同时可伴有心功能损害等情况。
(三)心源性休克
源于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从而导致全身组织灌注不足。
(四)过敏性休克
是过敏反应引发的急症,机体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Ⅰ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急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可伴随呼吸困难、血压骤降等严重表现。
(五)神经源性休克
多因神经调节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强烈疼痛刺激等,导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引发休克。
二、特殊人群相关要点
(一)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肾等基础疾病,发生休克时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早期识别并积极处理,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二)儿童
儿童发生休克时,因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循环衰竭出现较急,需快速评估循环状况,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改善循环,如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等,同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不恰当使用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