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好发儿童经粪-口或呼吸道传播,有突发高热、咽峡部散在灰白色伴红晕疱疹破溃成溃疡及咽痛等伴随症状,依典型表现结合病原学检查诊断,为自限性疾病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需教育儿童勤洗手等个人卫生、定期消毒玩具餐具等环境消毒、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儿童要密切监测体温等,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强隔离防护及时就医观察。
一、定义与病因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等肠道病毒,通过粪-口或呼吸道途径传播,好发于儿童群体。
二、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可持续数天。
2.咽峡部症状:咽峡部可见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有红晕,常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累及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等部位,疱疹破溃后可形成溃疡。
3.伴随症状:可伴有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婴幼儿可能因口腔疼痛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表现。
三、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伴咽峡部疱疹、溃疡等,结合病原学检查辅助诊断,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病毒分离、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肠道病毒类型。
四、治疗原则
疱疹性咽峡炎为自限性疾病,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
退热:对于发热儿童,优先采用非药物退热措施,如适当减少衣物、温水擦浴等,当体温超过38.5℃且儿童出现明显不适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需遵循儿童用药安全原则,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
缓解咽痛:可让患儿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减轻咽部不适。
五、预防措施
1.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减少病毒经口传播风险。
2.环境消毒:对儿童玩具、餐具等定期消毒,保持居住环境通风良好。
3.避免聚集:尽量避免儿童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降低交叉感染几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家长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保证患儿充足休息,加强口腔护理,防止继发细菌感染。高热时需警惕惊厥发生,可通过物理降温等方式积极控制体温。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或成人,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需更加注重隔离防护,及时就医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