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倒与休克在定义与机制、临床表现、急救与处理上存在差异。晕倒因大脑短暂供血不足致短暂意识丧失,机制多样,各年龄段可发,表现有先兆、持续短、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急救主要是置平卧位等;休克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致组织灌注不足等病理过程,机制分多种,各年龄段可发,表现因类型而异,生命体征异常、意识障碍程度不一,急救需针对类型采取相应措施并尽快送医,特殊人群处理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机制差异
晕倒(晕厥):是由于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和身体失控,机制多为血管迷走性晕厥等,比如情绪紧张、疼痛等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导致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脑供血短暂不足引发晕厥,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生活方式方面如长时间站立、饥饿等可能诱发,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等人群风险更高。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机制包括低血容量性(大量失血、失液等)、感染性(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心源性(心肌梗死等心脏泵血功能障碍)等,各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生活方式中创伤、感染等情况易引发,有基础心脏疾病、出血性疾病等病史人群风险显著升高。
二、临床表现差异
晕倒:发作前可能有头晕、恶心等先兆,突然出现意识丧失、摔倒,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数秒至数分钟,恢复后可能有乏力等不适,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血压、心率等多在正常或轻度波动范围。
休克:不同类型休克表现有差异,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感染性休克可出现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改变等;心源性休克有呼吸困难、胸痛等表现,休克时生命体征明显异常,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或减慢等,意识障碍程度可因休克严重程度而异,持续时间较长,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三、急救与处理差异
晕倒: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短时间可自行恢复,若长时间未恢复需就医进一步检查病因。对于有基础病史者要避免再次诱发因素。
休克: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低血容量性休克要止血、补液等;感染性休克要抗感染等,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尽快送医进行针对性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休克病情变化快,需更积极快速的处理,老年人休克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处理时需综合考量各器官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