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为三期,休克代偿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代偿,表现为精神紧张等;休克进展期微循环淤血,表现为精神淡漠等;休克难治期微循环高凝有微血栓等,出现顽固性低血压等表现,儿童和老年人在各期有不同特点。
一、休克代偿期(缺血缺氧期)
1.机体变化机制:此期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进行代偿。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外周小血管收缩,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例如,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钠水重吸收,维持血容量。
2.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增快、呼吸加快等。尿量减少,但一般无明显的器官功能障碍。此期若能及时去除病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休克可较快得到纠正。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需密切观察早期表现,因为儿童休克代偿期可能进展较快。老年人因基础疾病较多,代偿能力下降,此期可能临床表现不典型,需更加细致地监测生命体征和循环指标。
二、休克进展期(淤血缺氧期)
1.机体变化机制:随着休克的进展,微循环持续痉挛,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血液淤滞,微循环处于淤血状态。此时,组织灌注进一步减少,缺氧和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同时,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和细胞损伤。
2.临床表现:患者精神由烦躁转为淡漠,皮肤发绀、花斑,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明显减少。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表现,如呼吸深快等。对于儿童,此期可能出现神志改变更明显,如嗜睡甚至昏迷等情况,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缺氧等刺激的耐受能力更差。老年人则可能同时合并多器官功能衰退的表现,如心功能不全时出现呼吸困难、肾功能不全时尿量进一步减少等。
三、休克难治期(微循环衰竭期)
1.机体变化机制:此期微循环血流缓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形成微血栓,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同时,组织细胞因严重缺氧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发生不可逆损伤,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凝血系统被激活后,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
2.临床表现:患者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对升压药物反应差,皮肤黏膜出现广泛的出血点、紫癜等DIC表现,可伴有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相应表现,如呼吸衰竭时呼吸困难加重、急性肾衰竭时无尿等。儿童在难治期可能出现各器官功能迅速恶化,病情危重,预后较差。老年人本身各器官功能储备差,此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更高,病情更为复杂和凶险,治疗难度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