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微循环分为三期,缺血性缺氧期时微动脉等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少灌少流;淤血性缺氧期时微血管自律运动消失,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灌而少流;微循环衰竭期时微血管麻痹性扩张,DIC形成,不灌不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人群在各期有不同特点。
一、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痉挛期)
1.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此期全身小血管,包括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静脉、小静脉都持续收缩,其中毛细血管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组成)增加显著,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大于后阻力。
2.真毛细血管网关闭,血液流经直捷通路或经动-静脉吻合支回流: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毛细血管血流减少,组织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此期微循环灌流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这主要是因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Ⅱ等增多,共同促使微血管收缩。在年龄方面,儿童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对更易被激活,但自身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性别差异在此期不明显;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的人群可能更易诱发此期改变;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可能更早进入此期且病情更重。
二、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扩张期)
1.微血管自律运动消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前期持续收缩的微血管开始舒张,而微静脉仍持续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
2.真毛细血管网大量开放,血液淤滞: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血流缓慢,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血液粘滞度增加,微循环处于灌而少流、灌大于流的状态。这是因为长期缺血缺氧导致局部产生大量扩血管物质,如组胺、腺苷、缓激肽等,同时酸中毒使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微血管扩张。年龄方面,老年人群由于血管弹性差、自身调节功能减退,可能更易出现微血管扩张且恢复困难;女性在激素水平影响下,可能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如月经期)对此期改变更敏感;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受损,更易发生微循环淤滞;有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由于微血管病变基础,更容易进入此期且病情进展快。
三、微循环衰竭期(微循环凝血期)
1.微血管麻痹性扩张,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微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处于麻痹性扩张状态,毛细血管中血液瘀滞,甚至有微血栓形成,血流几乎停止。
2.DIC形成:此期由于微循环血流缓慢、血液浓缩、凝血因子大量消耗以及缺氧、酸中毒等,可诱发DIC。微血栓形成后,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在年龄上,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凝血-抗凝血平衡调节功能更差,发生DIC的风险更高;性别差异不突出,但妊娠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凝血系统处于高凝状态,发生DIC的风险有其特殊性;长期卧床、严重感染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状态的人群,更易促进DIC的发生;有血液系统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本身凝血机制易紊乱,在休克微循环衰竭期更易出现D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