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出血等引起)和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如骨折、烧伤等导致);感染性休克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发,儿童因免疫不完善、老年人因免疫下降易发生;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功能衰竭所致,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分布性休克包含过敏性休克(由过敏原触发变态反应引起)和神经源性休克(因外伤、脊髓损伤致交感神经障碍引发)。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等。常见于交通事故、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等情况,大量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均可能发生,例如长期患有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若溃疡出血未及时控制,易引发失血性休克。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外伤史的人群需警惕失血性休克的发生,一旦出现大量失血表现应及时就医。
2.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引起,如骨折、挤压伤、大面积烧伤等。创伤导致机体组织损伤、疼痛、出血等,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例如严重的车祸伤导致多处骨折及软组织损伤,可引起创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均可发生,尤其对于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矿工等)的人群,更应注意防护以减少创伤性休克的发生风险。
二、感染性休克
1.常见病因: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常见于重症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膜炎等严重感染性疾病。感染导致机体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引起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心功能损害等,从而引发感染性休克。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感染性休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由各种感染引起的休克;老年人则因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也较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例如老年患者若发生肺部感染未及时控制,可能进展为感染性休克。
三、心源性休克
1.病因:由于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如室颤、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病变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器官的灌注需求,从而引发心源性休克。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均可发病,男性冠心病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男性发生心源性休克中因心肌梗死的比例可能较高;老年人由于心脏本身的退行性变等原因,更易出现心源性休克相关的心脏疾病。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老年患者,若心肌梗死发作未得到及时救治,容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
四、分布性休克
1.过敏性休克:由过敏原引起,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花生、海鲜等)、昆虫叮咬等。过敏原进入机体后,触发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全身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过敏性休克。任何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生,有过敏史的人群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旦接触后出现过敏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过敏性休克的可能。例如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时需绝对避免,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2.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外伤、脊髓损伤等引起,导致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有效循环血量相对不足。例如脊柱外伤导致脊髓损伤的患者,可能出现神经源性休克。不同年龄人群中,因外伤导致脊髓损伤的情况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对于脊柱外伤患者需密切观察有无神经源性休克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