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主要分为心源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常见诱因是心肌梗死,中老年、男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冠心病病史者易患,机制是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致脏器灌注不足;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和失液,失血如严重外伤,失液如剧烈呕吐腹泻,婴幼儿、老年人、有相关病史者易患;过敏性休克因接触过敏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释放活性物质致血管扩张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过敏史者高危;感染性休克由严重感染致全身炎症反应,儿童、老年人、不注意卫生等人群易患,机制是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反应影响循环功能。
一、心源性休克
1.原因:心肌梗死是常见诱因,当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从而引发突然休克。例如大规模的心肌梗死时,心肌收缩力严重受损,心输出量锐减,血压下降,出现休克表现。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生率高,更易发生心肌梗死进而导致心源性休克。男性相对女性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从而增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几率,有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更是高危人群。
2.机制: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使得重要脏器灌注不足,组织缺氧,代谢紊乱,进而出现休克的一系列表现,如血压降低、意识障碍等。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1.原因
失血: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如大血管破裂,短时间内失血超过机体代偿能力,就会引发突然休克。车祸外伤导致的肝脾破裂出血是常见情况,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因意外创伤导致失血,而中老年患者可能因外伤引发潜在的基础疾病加重出血情况。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但不同年龄人群受伤的常见原因不同,生活方式中从事高风险职业等人群更易发生失血相关休克。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则更容易在较小创伤下出现大量失血休克。
失液:剧烈呕吐、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如急性胃肠炎引起严重脱水,体液丢失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发休克。婴幼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因腹泻等导致严重失液性休克。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体液丢失的代偿能力差,也较易发生失液性休克。生活方式中缺水环境下未及时补充水分等情况会增加失液性休克风险,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失液性休克的几率更高。
三、过敏性休克
1.原因:对某些物质过敏,如药物(青霉素等)、食物(海鲜等)、花粉等,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Ⅰ型超敏反应,释放大量组胺等活性物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引发休克。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生,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如对牛奶、鸡蛋过敏等引发,老年人可能因药物过敏等情况。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频率不同会影响发病风险,有明确过敏史的人群是高危人群。
2.机制:过敏原触发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导致一系列血管和循环系统的紊乱,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休克表现。
四、感染性休克
1.原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细菌等病原体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功能障碍、心肌抑制等,进而引发休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导致感染性休克,例如肺炎链球菌感染引发的重症肺炎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老年人免疫功能减退,对感染的抵抗力弱,也易发生感染性休克。生活方式中不注意个人卫生、居住环境差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有免疫缺陷病史等人群发生感染性休克的几率更高。
2.机制:病原体感染引发机体的炎症cascade反应,影响循环系统的正常功能,使得组织灌注不足,出现休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