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包括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失血性休克因大量失血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致疼痛等引发;感染性休克由微生物等致全身炎症反应等;心源性休克由心脏泵功能衰竭致心输出量减少等;过敏性休克由过敏原致机体免疫反应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等,不同类型休克有各自病因、表现及应对要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1.失血性休克:多因大量失血引起,如外伤致大血管破裂、消化道大出血、产后大出血等。急性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20%(成人约800ml以上)时,即可引起休克,其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下降。不同年龄人群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失血后病情变化更快。例如儿童失血性休克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出现精神萎靡、心率加快等明显改变。对于有失血风险的人群,如外伤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等,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出血迹象并处理。
2.创伤性休克:由严重创伤引起,如骨折、挤压伤、大手术等。创伤导致的疼痛、组织损伤、出血等因素可引起休克。创伤性休克的严重程度与创伤的部位、程度等相关。例如严重的骨盆骨折合并大量出血时,创伤性休克的发生风险较高。对于创伤患者,要迅速评估伤情,及时采取止血、包扎、固定等急救措施,以减少创伤对机体的进一步损害。
二、感染性休克
1.常见病因: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症伴休克,常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腹膜炎、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及败血症等。各种年龄段均可发生感染性休克,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易发生严重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例如儿童肺炎若未能及时控制,可能进展为感染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的发生是由于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要早期识别感染征象,及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
三、心源性休克
1.病因:主要由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肌病、心包填塞等。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机制是心脏射血功能急剧减退,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不同年龄的心源性休克有不同特点,老年人由于常合并多种心血管基础疾病,发生心源性休克的风险较高。例如老年人心肌梗死患者更容易出现心源性休克。对于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诱发心源性休克的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一旦出现心源性休克相关表现,如严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需立即就医进行紧急处理。
四、过敏性休克
1.诱因:由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生物制品(如血清、疫苗等)、食物(如海鲜、坚果等)、昆虫叮咬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但儿童对某些过敏原的反应可能更为强烈。例如儿童食用海鲜后可能迅速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是由于过敏原与体内特异性抗体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介质,引起全身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对于有过敏史的人群,要明确过敏原,避免接触过敏原,在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或接触可能的过敏原时,要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前驱症状,如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如停用可疑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需专业人员操作),以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