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先天因素中胎儿时期母亲体质虚弱会影响胎儿气血生成;后天因素包括饮食不节、偏好不当、情志不舒、劳逸过度、疾病影响、年龄及性别因素,如长期饮食问题损伤脾胃、情志不畅影响气机、过度劳累或安逸影响气血运行、慢性疾病消耗气血、儿童生长发育需求大及中老年脏腑功能衰退、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气血损耗等均会导致气虚血虚。
一、先天因素
(一)胎儿时期
胎儿在母体内时,若母亲体质虚弱,存在气虚或血虚的情况,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气血生成。例如母亲孕期营养摄入不足,无法为胎儿提供充足的气血生成所需物质,就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气血不足,出生后易出现气虚血虚的状况。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长期饮食不节:
长期挑食、偏食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不均衡,缺乏生成气血的关键物质。比如长期不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豆类等),会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而蛋白质是气血生成的重要原料之一;长期不吃新鲜蔬菜水果,会缺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影响气血的生成与代谢。
过度节食减肥也是常见情况,人体摄入的热量及营养物质不能满足身体生成气血的需求,长期下去会造成气虚血虚。
2.饮食偏好不当:
过多食用生冷寒凉食物,如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等,会损伤脾胃阳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阳气受损后,运化功能减弱,无法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气血,进而导致气虚血虚。例如女性在经期过多食用生冷食物,更易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
(二)情志因素
1.长期情志不舒: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与气血的运行调节密切相关,长期情志不舒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流通。比如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易出现气虚血虚的表现,常见症状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
(三)劳逸因素
1.过度劳累:
体力劳动过度会耗伤气血,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身体能量消耗大,若得不到及时补充,易出现气虚血虚。脑力劳动过度同样会耗伤心血,因为心主血脉,长期用脑过度会使心血暗耗,导致气血不足。例如长期熬夜加班的上班族,不仅睡眠不足影响气血修复,过度用脑也会耗伤气血。
2.过度安逸: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长期不运动则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且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气虚血虚。比如一些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活动量极少,易出现气血亏虚的情况。
(四)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影响: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会长期消耗人体气血。以慢性肝炎为例,肝脏功能受损会影响气血的代谢与生成,患者常出现乏力、面色晦暗等气血不足的表现;慢性肾炎患者长期蛋白尿等情况会导致营养物质流失,进而影响气血生成。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影响气血生成,因为这类疾病会使机体处于一种高消耗状态,且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五)年龄因素
1.儿童时期: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气血的需求较大。若喂养不当,如辅食添加不及时或不合理,会导致气血生成原料缺乏,易出现气虚血虚。例如婴儿期单纯母乳喂养,随着月龄增加,母乳中的某些营养成分不能满足其生长需求,若未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等,就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属于气血不足的范畴。
2.中老年时期:
中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胃运化能力减弱,气血生成减少。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进一步消耗气血。比如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这些疾病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导致气虚血虚较为常见。
(六)性别因素
1.女性特殊生理阶段:
女性有月经、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生理过程,这些过程易导致气血损耗。例如月经期间,若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会使气血流失;妊娠期间,胎儿生长发育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分娩时的失血以及产后哺乳等,都会使女性处于气血相对不足的状态,若调理不当,易出现气虚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