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机体受强烈致病因素侵袭后,因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及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征。分为低血容量性、感染性、心源性、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各型有不同诱因及人群特点。临床表现分早期(神志清但烦躁等)、中期(表情淡漠等)、晚期(DIC及多器官衰竭)。诊断依病史、表现及检查,治疗原则因类型而异,需及时准确诊断救治并个性化处理不同人群休克患者
休克是机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流灌注广泛、持续、显著减少,致全身微循环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严重障碍的综合症候群。
一、休克的分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因大量失血、失液等使血容量突然减少引起。例如,外伤导致的大出血、剧烈呕吐腹泻引起的大量体液丢失等情况都可能引发低血容量性休克。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因严重腹泻、烧伤等导致低血容量,而老年人可能因消化道出血等原因;性别方面一般无特定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从事户外高强度劳动且饮水不足者风险相对高;有慢性消化道疾病病史者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风险也会增加。
2.感染性休克: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伴休克。常见于严重的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如重症肺炎、爆发性脑膜炎等。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感染性休克;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后也较易出现;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病史者,感染后发生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更高。
3.心源性休克:由于心脏功能极度减退,导致心输出量显著减少并引起严重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组综合征。常见病因有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原因有差异,老年人多因冠心病导致心肌梗死进而引发,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等;男性相对女性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者风险更高。
4.神经源性休克:常由外伤、剧痛、脊髓损伤或麻醉意外等引起。例如,严重的脊柱损伤可能影响神经调节,导致血管张力丧失,引起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若发生脊柱损伤等情况可能引发神经源性休克;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有脊柱相关疾病病史者风险增加。
5.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常见于药物(如青霉素等)、食物(如海鲜等)、昆虫叮咬等引起的过敏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更易引发;一般无特定性别差异;有明确过敏史者风险极高。
二、休克的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患者神志清楚,但烦躁不安,可表现为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呼吸增快,血压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等。此阶段若能及时纠正,病情可较快好转。对于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皮肤花斑等;老年人可能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2.休克中期: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黏膜发绀、四肢冰冷加重,脉搏细速、血压进行性下降,尿量减少等。此时期各器官功能已开始受到影响。儿童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囟门凹陷等表现;老年人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3.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表现。DIC可导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则表现为呼吸衰竭、肾衰竭、肝功能衰竭等相应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少尿或无尿、黄疸等。无论何种年龄人群,晚期病情都极为凶险,治疗难度大。
三、休克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1.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病史方面要了解患者有无失血、感染、心脏病等相关情况;临床表现如上述的不同阶段表现;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明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儿童,需更细致地观察生命体征和相关症状;老年人要结合其基础疾病进行综合判断。
2.治疗原则:
低血容量性休克:积极补充血容量,根据失血或失液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如晶体液、胶体液等)进行扩容,同时处理原发病,如止血、控制体液丢失等。
感染性休克:早期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同时进行液体复苏,纠正休克,还需维护重要器官功能等。
心源性休克:针对心脏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等,同时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等。
神经源性休克:去除病因,如固定脊柱等,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压。
过敏性休克:立即停用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抗过敏、抗休克等。
总之,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救治,不同类型的休克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处理要点,在面对休克患者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救治,同时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处理。



